德國:農村建設融入可持續理念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德國的城鄉發展已經較為均衡,城鄉生活水平差距并不明顯。由于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安逸,農村對一部分人來說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查斯蒂說:“目前德國基礎設施總體情況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城鄉基礎設施均有明顯改善且差距不大。對于德國人來說,選擇在城市還是農村居住,更多地取決于自己的生活習慣。”
德國農村街道一瞥
德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經歷了曲折反復的3個階段:一是二戰后初期,由于城市破壞嚴重,許多工業場所遷至農村地區。農村建設主要集中在開辟新村和完善基礎設施兩個方面。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老村莊的原始風貌,但在提升農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二是上世紀70年代,城市居民為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間和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出現“返鄉潮”,致使農村地區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擁擠雜亂、土地開發過度等矛盾加劇,村莊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1976年,德國聯邦政府對《土地整理法》進行了修訂,將農村建設納入法律條文中。這一階段實施的農村建設開始審視村莊的原有形態和村中建筑,重視村莊內部道路布局和對外交通的合理規劃,關注村莊的生態環境整治。強調農村不再是城市的復制品,而是有著自身特色和發展潛力的村落。三是上世紀90年代后,德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融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農村建設開始注重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休閑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綜合考量。
近年來,德國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而且德國已經成為歐洲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人口轉型和經濟發展給德國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一是人口轉型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老年人隊伍逐漸龐大、青壯年人口外流、兒童出生率低下,需要重新統籌規劃養老設施、教育設施和醫療設施的數量和比例。二是人口轉型提高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成本。在人口數量下降的前提下,為了維持城鄉基礎設施條件的平衡,政府財政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人口數量減少,直接導致政府稅收減少。另一方面,維護基礎設施和保護環境的巨額成本并未減少,卻要分攤到更少的人頭上。這可能是民眾無法承受的,無疑需要政府買單。
德國的城市規劃者們從城鎮化進程中汲取的最大教訓是,必須顧及到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現有的傳統鄉村結構。因此,德國地方政府在建設過程中也十分注重民眾的意見,并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建設。過去幾年,德國聯邦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部相繼發起了“農村基礎設施倡議行動”、“人口轉型——地區創造未來”和“地區生活條件改善行動計劃”等活動,以有獎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民眾積極性,讓農村當地居民參與到人居環境改善中來。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
德國小城鎮的發展道路及啟示
德國小城鎮,構成了德國城市和鄉鎮結構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點:【詳細】
德國Eutin市城市空間景觀改造項目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隨著2016年國家園藝展的舉辦,Eutin市展示了優秀的地理位置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城市內的兩大湖泊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此次改造利用湖泊周邊的開放空間構建新的道路網絡,使城市“回歸于自然”。此次改造也將重新發掘該區域的商業價值,使Eutin市發展成為一個旅游景點,環湖地區將成為整座城市的地標性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