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懂得中華營造的智慧
2013-11-07 07:59:03 來源:瞭望 瀏覽次數:
失去了意義的建筑給人的印象僅僅是個軀殼。跨世紀前后,一些城市建造了不少高造價、大體量、全功能的建筑,被業內簡稱為“高大全”。時至今日,人們對這些建筑仍然以“大褲衩”、“頂個球”等戲言呼之。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也出現過建設高潮,標志性的“十大建筑”盡管也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濃郁的民族色彩使這些建筑給當時的人以親切,讓今天的人肅然起敬。建筑需要花錢,更需要內涵,缺乏內涵的建造,成本再高也難免淺薄,換不來尊重。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占有商品是資本積累時期的通行做法。當建筑成為商品的時候,千方百計地占有便成為難以避免的社會現象。從一般市民通過住房面積大小顯示經濟實力,到商人囤積房產倒買倒賣,再到利用權力侵占,都是建筑性質質變的結果。當占有房子和占有金條相提并論的時候,無疑會極大地刺激人們的貪欲。當前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房子比人多,人卻買不起房子”的怪現象,就是房產性質畸變之后,導致整個產業泡沫化的結果。
生態學認為,事物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適度”,超過極限就會走向滅亡。癌細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限膨脹而超過了肌體的承受力。當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做法,以及今天不顧城市“極限”的建設思路,走的就是癌細胞的路子。前者成為了歷史性的荒唐,后者導致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和能源緊張,實際地降低著城市的整體質量。
指望一門課來解決這些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華建筑的文化解碼”卻告訴我們,要想解決當前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開傳統營造智慧是萬萬不能的。理由很簡單,傳統營造是建立在對自然尊重基礎上的,所以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現代營造中的不少做法是建立在蔑視自然基礎上的,所以使當下城市的生態環境危機四伏。拿出普及科學的精神來普及中華營造智慧,實在是建筑界實現中國夢過程中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愿“中華建筑的文化解碼”資源共享課是一個良好的開啟。
祁嘉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