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與地域: 風景園林學科視角下的鄉村景觀反思
2013-11-18 09:04:00 來源:《風景園林》雜志 瀏覽次數:
風景園林學科在景觀形式的多樣拓展上,有著非常的意義。地域是關鍵的,當下的鄉村景觀營建,仍應回歸到“地域景觀”的討論。我國的地域景觀研究起步于20世紀后期,學者已經注意到我國的特色,甚至地區間的差異。“地域”景觀的討論也在變得更為細致,如華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西北-東北、省-市-縣區域、流域、經濟圈等等,而分區內的特色景觀規劃設計越來越多。但對于具體鄉村而言,區域景觀與自身個體的關系較少被討論。這也便導致了在具體鄉村建設中,形式語言的困境。面對這一問題,如何提煉與汲取這種地域特征,其本身既需要立足于宏觀區域環境的討論;亦需要在具體鄉村尺度展開細化的差異性分析。
通常來講,自然山水為主,少有人改造與建設的自然環境;以農作生產為主的農業景觀;以居住生活為主的村落景觀,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互有交錯,共同形成一個村莊的鄉村景觀。三者不同的組成比例與結構關系是其地域特征的具體呈現之一。從尺度上來看,這些特征在行政市的范圍中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以桂林三村為例,崇林、古板、舊縣,由于地形基礎、山地土壤,民族、民系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營建邏輯、村莊結構以及造型特征(圖02)。這便表明,鄉村景觀的地域特征討論,需要在具體村莊尺度的方面進行細化。
但這種細化,不表示鄉村景觀的地域細化應當忽略區域共性。針對于一個地區,相似的氣候、生產方式、自然山水基礎,奠定了地區整體景觀品質。村莊肌理、地物類型、季相變化會在這一層面成為鄉村景觀呈現的主要內容。如,在珠三角核心區,嶺南水鄉占有了非常大的比例,由珠江及其支系河涌的水道網絡形成了大區域的重要肌理。果基魚塘、果基河涌等形式是區域內的重要景觀特質。地區內的村莊之間在組織起大區特征的同時,亦有著自己具體的組織過程。個體村莊地域差異性的理性判斷,應是在大區的基礎上由細致化的實體組成帶來的。如,村落景觀的呈現,由于建筑單體造型材料、建筑空間及院落組合、建筑造型材料、建筑群肌理產生了不同的聚落呈現(圖03-05)。而農業景觀則由于其作物、種植結構、土地所有、輪作制度與地形改造方式形成了變化中的田園景象(圖06-08)。自然環境在中小尺度,由于山水結構關系、微地形變化、自然季相氣候形成了村莊景觀基調(圖09-11)。
而要進一步理解鄉村景觀形式,LA中“營造”是其關鍵詞。它是支持鄉村景觀地域拓展的基本。它以材料及其營造技藝、生產方式、民俗活動等,支撐起景觀形式的存在。在鄉村景觀的轉向中,風景園林專業下的地域景觀“營造”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地域景觀研究在為營造提供形式參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鄉村景觀營建體系,提供鄉村景觀營造地域問題的解決線索。而針對于研究的對象與思路,既需要由大向小的區域鄉村景觀分析,亦應包括由個體向片區的具體形態與景觀營建體系建構。借由多向尺度研究的支撐,實現對于地區內鄉村景觀地域特色的詮釋(圖12)。
5 小結:立足時代與深化地域
近代,陳植先生談起造園學科建立,認為綜合海外相關建設理念,存留傳統造園文化,創造健康、安全、優美的城市環境是當時學科專業問題的重點。而當下,伴隨著社會變遷、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新問題下學科內涵也開始不斷拓展。風景園林學科日趨成熟的這一過程,“時代”決定了其角色與工作的重點,“地域”則時刻保持著景觀營造對于建立人地聯系的堅持。鄉村景觀營造的地域延續將是未來學科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立足時代,有助于獲得解決鄉村景觀困惑的方向。更細化的地域差異性研究與營造,則是鄉村景觀未來的重點工作。而這一工作的開展應當建立在具體地區與營建過程中,尊重、維續大區域環境的基礎上,實現鄉村間或城鄉關系的協調,鄉村自身內部的村落結構與景觀的理性呈現。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