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教育的社會認同感亟待提高(圖)
2013-12-02 08:24:55 來源:中國教育報 瀏覽次數:
第二,社會認識有限。由于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麗江市民對世界遺產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在188份家長問卷調查中,98.4%的家長認為應該對孩子進行麗江世界文化遺產的教育,但是大家對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母語教育的態度不容樂觀。一份對麗江古城一所學校某個班級47名學生家長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74.4%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業余時間應該學習英語,僅12.5%的家長認為應該學習納西語母語或其他少數民族母語;10.6%的家長對學校開設少數民族母語或東巴文化方面的課程表示不贊同,25.5%的家長既不贊同也不反對;17%的家長對孩子參加各種民族民間體育藝術活動表示無所謂。有些少數民族學生家長寧愿高價讓孩子參加各種英語培訓班,也不愿意讓孩子在家里受到本民族語言的熏陶,甚至擔心孩子因講本民族語而影響普通話及英語水平,而大部分孩子自身更感興趣的是現代文明。
第三,缺乏長效機制。麗江古城世界遺產教育尚處于探索研究時期,還沒有建立健全世界遺產教育的長效機制,致使有些學校的世界遺產文化教育時冷時熱。冷熱程度常常伴隨相關人員的興趣及人事變化而變化,有時候隨著一位領導或者一位教學骨干的調離退休,一所學校的地方文化課程便處于癱瘓或停滯狀態,反過來由于一位領導或一位教學骨干的興趣,一所學校的地方文化課程便會開展得轟轟烈烈。有些政策法規制定了、實施了,但是沒有相應的教學評估監督機制。
第四,師資力量欠缺。教師是進行遺產文化教育的主導,盡管麗江古城教育部門多次組織地方文化教育的師資培訓,但許多學校仍缺乏遺產文化教學的師資力量,像黃山小學東巴文化傳習班的專業教師都是外聘的,貴峰小學隨著會唱納西民歌、會編納西快板的一位老教師的退休,“納西民歌”課程便無法開展。大多數年輕教師自身的地方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就非常欠缺,更談不上教育學生,就算臨時抽調參加學習班,學到的也許只是一些皮毛。
第五,規范參差不齊。在調查中發現,麗江古城區各個學校在探索世界遺產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就課程設置、課程建設的規范程度來看,各個校點的情況參差不齊,教材的質量高低差別很大。教學時數也不一樣,有些學校每周1學時,有些學校每周2學時,有些穿插在其他課程教學中,隨意性大。
制定法律法規系統推進世界遺產教育
一是政府應制定世界遺產教育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世界遺產教育的長效機制。要把遺產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以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形成一整套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使遺產教育有法可依。
二是建立世界遺產教育基金,以保障世界遺產教育活動開展的經費來源。在目前形勢下,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利用社會各種渠道的經濟來源建立世界遺產教育基金,整合社會力量,致力于世界遺產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
三是探求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銜接、古老的遺產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結合、既繼承又與時俱進的世界遺產教育路徑,是麗江世界遺產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全社會對世界遺產教育認同感的關鍵所在。
四是師資匱乏是世界遺產教育的瓶頸,靠個別人的自發行為是無力的,政府應當整體協調規劃,具備普適性遺產知識的師資可以通過專業培訓進修達到目標,專業知識性強的師資力量可以由各種類型研究機構(院、校)的專業人員到學校兼任教學人員,既保證水平,又能持之以恒。
五是進一步完善規范世界遺產文化的教育目標及教材指標體系。面對卷帙浩繁的記憶遺產、豐富多彩的民族歷史文化,我們要怎樣開發這些寶貴遺產的教育價值并付諸學校基礎教育,是麗江教育主管部門需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認真研究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應科學研究制定麗江世界遺產的教育目標,并根據教育目標組織相關專家和教學骨干編寫麗江世界遺產教育的統一教材。
總之,世界遺產教育是一個系統配套工程,只有從上到下相互配合,方能行之有效。
(作者木春燕,單位系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該調查得到麗江市古城區教育局楊一紅、趙文秀、李索泉,古城區福慧學校李建偉,劉瓊,古城區金山鄉中心校寧建軍以及漾西完小、黃山完小、現文小學部分教師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2日第3版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