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的價值不僅僅在歷史
前天,《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在市府常務會議上獲得通過。經歷過近十年城市建設中的大拆大建之后,歷史保護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大多數中國人所認識,因此,可以說這個辦法獲得通過一點也不足為奇。也許有關人士還認為廣州早就該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因為,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失去的歷史風貌已太多。但也應該看到,這是廣州在城市歷史文化方面的又一項重要的制度建設。
歷史保護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廣泛認識,但歷史建筑和風貌區的作用還不僅局限于此,它們還是城市空間調節的重要手段。中國的城市開發強度高,空間調節的手段只有廣場和綠地,手法單一空間乏味。西方的城市中心區密度也很高,但其通常通過保留的教堂和部分歷史建筑來形成高密度中的透氣孔,再用步行街把這些透氣孔串聯起來,人走在上面,空間有收有放,現代與歷史相互交融,給人的體驗尺度宜人而豐富多彩。西方城市中心區的廣場-步行街-教堂的空間組織序列,形成透氣-商業-歷史的組合,凸顯出歷史建筑的多元價值。近幾年廣東推行的“三舊”改造,有人驚呼改造后基礎設施和建筑質量都提高了,但空間卻越改越少了!道理就在:“舊”往往都比較低矮,故為“舊”的同時,也為城市留下了一片天,舊的拆除了,那片天也拆沒了。因此,在改造中把部分有價值的“舊”留下來,賦予它新的公共功能與其他公共空間組合起來,那給人的文化體驗和空間體驗都無疑會提升。
因此,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的保護,作用不僅僅局限于在“歷史的價值”,還在它對城市空間的調節和空間體驗的豐富方面的作用。從這點來說,廣州把歷史建筑的門檻由草案的50年改為30年值得稱贊。因為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即使是三十年前的東西,與今天的技術和工藝相比,也已有足夠的差異性。部分保留下來鑲嵌在“新”中,會讓廣州更細膩更多樣更精彩。
辦法出來了,將來怎么實施將會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被認定后,雖然使用功能的轉換是允許的,但開發權無疑會受約束,因此有的業主可能會不愿意自己的物業被認定為歷史建筑,前不久傳出的瀝滘村便是這樣的案例,業主擔心的主要是經濟收入受影響。既然歷史建筑的保護受益的是城市,很自然就會得出由政府來對業主進行部分經濟補償的想法。但問題是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該補償多少才合理也是個難題。美國等地采取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開發權轉讓:被認定為要保護的歷史建筑,其開發權可以有償轉讓給指定地區。這樣,歷史建筑的業主可以通過市場化的路徑獲得經濟補償,有助于減小業主對認定的抵觸情緒。但無論如何,歷史文化的保護不可能僅算經濟賬的,這對政府是這樣,對業主也是這樣。一棟建筑被認定為歷史建筑而長存于世,這既是對先人是尊敬,也應該是現代人的榮耀。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歐洲國家的一些大公司十分樂意購買歷史建筑來作為對外活動和接待的場所,以彰顯公司的形象和價值觀。
(作者為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有新規
從(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筑辦公室獲悉,我市日前出臺《歷史風貌建筑保護財政補助項目管理辦法》(簡稱《辦法》),以財政補助形式激勵社會資金注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領域。【詳細】
專家:歷史建筑活化需“自我造血”
如何留住一座城市的記憶?歷史建筑是重要的載體。昨日,第四屆廣州歷史建筑論壇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召開,建筑和規劃領域的專家學者、名匠大師、運營團隊等齊聚一堂,共商歷史建筑的活化對策。有專家提出,老城區歷【詳細】
住建部通知要求加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通知【詳細】
保護歷史建筑 成都推行“擴面增量”
位于成都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80號的錦江賓館,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城市中軸線與母親河錦江交匯節點的錦江之濱,是成都籍中國建筑大師徐尚志的代表作,是成都市早期的地標性建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