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建筑為城市延續文脈
新疆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孫國城,見證了1995年自治區展覽館更名為國際博覽中心時的改變。他一直收藏著改擴建時的平面設計簡圖。
如今,這棟建筑將被改造成美術館,保留前館米黃色的蘇式建筑。美術館將主打現當代藝術,并將成為新疆文化發展的一座新地標新疆藝術中心。
對于城市老建筑留存與利用的問題,再次引發關注。一項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要新增20億平方米的建筑面積,而拆毀的老建筑占建筑總量的40%。在中國,建筑的平均壽命為20到30年。美國則為74年,英國為132年。當一棟棟代表城市記憶的老建筑被陸續拆除,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未來,城市的文化脈絡將如何銜接?
記憶的延續
從展覽館到國際博覽中心,再到藝術中心。這棟米黃色的建筑,正努力延續著這座城市的脈絡與記憶。“老展覽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孫國城指指筆下的那張設計簡圖。
在這位76歲的中國設計大師的記憶中,歷史就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建筑:上世紀50年代烏魯木齊市人委辦公樓,60年代自治區展覽館,70年代烏魯木齊機場候機樓,80年代新疆人民會堂、新疆科技館,以及90年代天山百貨大樓、海德酒店、中銀廣場等高層建筑……每一次設計,都是那個時代發展的見證。
上世紀60年代在設計展覽館時,因缺乏經驗,設計方案只能借鑒當時北京十大建筑的風格。為了突出新疆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意在門前的排柱上,加入了少數民族的花紋,并使用象征豐收的米黃色,作為整體建筑的主色。
作為當時全疆最長的整棟單體建筑,展覽館正式開展那天,“一群人都哭了”。就連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也激動地在空曠的大廳里唱起了《白毛女》。
講起這段記憶,孫國城嘴角蕩漾起笑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座展覽館,更像是一個精神地標,“它記錄并展示了一代人努力和奮斗的經歷”。
但對于92歲的老館長李果來說,這些記憶,也是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見證。1992年首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烏洽會),1994年展覽館更名“國際博覽中心”,1995年完成新一輪的改擴建,2011年烏洽會升格為亞歐博覽會,轉戰紅光山國際會展中心……
如今,這棟建筑將面臨又一次歷史性的轉變——由展館改擴建為新疆文化中心。
現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子康介紹,在國際上,對老舊建筑的處理,通常分為三種:有歷史文物價值的,予以保護;完全不具有任何歷史價值的,可以拆除或重建;第三種是雖然不具有任何文物價值,但卻是城市時代的情感與記憶,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這類建筑要進行保留性改建。改建意味著喚醒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從記憶中體味城市內涵。
接手后,自治區文化廳選擇了第三種方式。“這是城市記憶的另一種延續方式。”張子康認為。
時代與文化的符號
“老展覽館是幸運的。”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孫國城和李果的觀點一致。
孫國城回憶,為迎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當時自治區一共建設了包括展覽館在內的6項重點工程。南門體育館、紅山商場、團結劇場、新疆大學圖書館等建筑都在其中。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