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阿房宮事件西安做錯了什么
在中國,通常來說,由政府引起的輿論事件跟現實世界是兩條線——往往熱點甫成,“輿論場”上物議鼎沸,來自四面八方的口誅筆伐淹沒了所有報紙、網站頭條,大有動搖星河之勢;但現實中,久歷考驗的地方政府早塑就一身定力,熬過當口,躲一陣子,“輿論場”來得快去得更快,該干什么,繼續干就是了。
但阿房宮事件是個例外。最近問起后續,西安市的官員說起來心有余悸,“方案調整很大,項目名字都要換掉,教訓深刻”。
教訓有多深刻?近兩個月,全國不少地方的黨組織學習了中辦轉發的一份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陜西省委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情況的報告>的通知》,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380億打造“新阿房宮”引輿論質疑》一文上的重要批示精神。
據說,陜西省委的學習心得有“三點感受”,以及若干專題學習材料。而具體到阿房宮項目,西安市的官員說,方案調整的范圍很廣,既包括文物保護項目的調整,也包括相關商業項目規劃的調整——位置、命名可能都要變。
這樣的案例在“輿論場”和地方政府的互動史上,實屬少見。回頭看,阿房宮事件從發生,到一步步發酵擴大,有哪些教訓?
除開“拆舊建新”是非不說(所謂的舊阿房宮其實只是個早年建設的違規商業景區),嚴格來說,“新阿房宮”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文物保護屬性的阿房宮遺址公園,一個是首創集團計劃投資的“首創阿房宮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后者說白了,是個距離阿房宮遺址公園不遠的地產項目,取“阿房宮”之名而已。
輿論事件常常是一本糊涂賬。今年6月份,西安灃東新城公布了“380億打造首創阿房宮文化旅游產業基地”的消息后,大量媒體跟進報道,網絡的碎片式傳播迅速讓“西安380億再造‘新阿房宮’”占領了大量網站、微博新聞的頭條。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西安給出這樣的方案
在全市范圍內,力爭用3年時間,充分發掘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緩解停車難等突出矛盾,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初步形成平戰結合、相互連接的城市地下空間體系。【詳細】
西安國家級森林公園——朱雀森林公園
不去神龍架也能看到自然密布的森林【詳細】
西安明年底全面展開海綿城市建設
2016年7月24日晚,一場暴雨降臨西安,小寨等部分城區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當天暴雨造成西安市政管轄范圍39處路段出現短時嚴重積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那場大雨過后,西安市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