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設應體會當地文化 實踐生態多樣性
德國弗萊堡的沃邦新區是一個從軍方用地轉變成的高檔試驗住宅區,小區規定居民不能獨自擁有小汽車,只能跟別人拼車,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在每一個角落。
國際城市設計專家胡安·布斯蓋茲的團隊將工業城里斯本成功轉變為世博會會址。
“城鄉一體,生態多樣”
由于新城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遠郊空地,它的定位往往陷入某種尷尬:到底是應該平地起高樓,一夜城市化?還是應當保留一些鄉野特色?另一方面,因為是一張白紙,新城的建設在可持續性上也往往陷入矛盾,有前例可鑒——有些新城秉承一步到位的原則引入高技術含量的環保建筑,但卻并沒有受到大眾的歡迎。
楊明認為,新區的位置如果處理得當反而會成為一種優勢,“我自己的體會是,城市規劃當中積極實踐的就是城鄉一體、有限尺度以及生態多樣,這也是基于中國本土當前城市化的特點所提出的。”他所規劃的江蘇揚中涉及8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既有城市的老區又有農田,同時要在這里建立產業區,在這樣的體系下如何做到城鄉一體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個基本條件。“首先是產業的互補,城市和鄉村在產業上有許多聯動性,做得好就可以讓人口不用過度密集,達到人口的均衡分布和資源的均衡利用,在土地的配比上也會顯得更加協調。”楊明的做法是在當地用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城市本身的基礎設施互動,具體的開發上強調混合開發。這似乎讓我們回到了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所描述的田園城市:鄉村有更好的風景、更好的田野、更好的空氣,城市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效率。如何實現?楊明的答案是規劃中的生態多樣化:“我們把生態多樣分為兩種:一種是指生物多樣,一種是指生活多樣。”生物多樣化直指環境,容易理解,而生活的多樣化則常被忽視,實際上一個城市是不是健康,在于整個的生活內容是不是有更多的選擇。
德國弗萊建筑師事務所總裁兼首席建筑師沃爾夫岡·弗萊生活的弗萊堡,被譽為德國的“環保之都”。這種環保更多是通過把具體措施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來完成。如果你在弗萊堡建造一座新房子,就必須要考慮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弗萊堡的沃邦新區,一個從軍方用地轉變成的高檔試驗住宅區,規定居民不能獨自擁有小汽車,只能跟別人拼車。“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并落實到每個人的自覺行動之中,才能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弗萊說。
“不照搬,在發展中創新”
在新城的建設中,另一個趨勢是容易走捷徑,甚至產生將別國、別的城鎮規劃照搬的案例,然而,這并非是一種適宜的規劃方法。
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大學烏爾夫·蘭哈根教授在中國有二十多個項目,其中不少是新城建設。雖然設計思路都源自“共生城市”(城市與大自然協同共生)的理念,但每一個新城設計都不盡相同。即便都是濱水新區,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借人工湖造勢,有的則利用濕地的特征,還有的通過填海建造小島。“我們要在所謂的國際潮流和本地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水不僅是美學的概念,還有更多的維度等待發掘。”蘭哈根說。
2011年伊拉斯謨獎獲獎人、國際城市設計專家胡安·布斯蓋茲展示了阿姆斯特丹、巴黎、鹿特丹、里斯本、巴塞羅那等城市的成功案例,提出城市設計要有發展變化的意識,不能一味照搬,要根據新的元素形成新的模式。“現在很多大城市都面臨著很大的變化,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作為城市的設計師,我們不能僅按照20世紀的模式去設計新的城市,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模式和概念。”每一座城市都不是靜態的,布斯蓋茲介紹,葡萄牙的里斯本曾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工業城,1998年世博會前,那里有很多被重工業污染的土地,“后來我們把這塊地徹底轉變成世博會會址并獲得成功,現在它已經變成了里斯本最具有魅力的地方。我們當時找出了12個不同的項目點,這些不同的項目緊密相連,都是通過綠色的結構把它相互連接起來。”布斯蓋茲說,而這樣的設計亦是基于特定的城市和目標、沒有先例的。
編輯:zh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