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統禮俗的保護與傳承(下)
2014-01-20 10:32:00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瀏覽次數:
1、以"村"養俗,注重對張谷英村建筑原貌的保護
張谷英村的"親自然、崇孔孟、重親情、遵孝道、睦鄰里"的禮俗精神,是根植于張谷英村的建筑群之中。
一方面,建筑本身很好的呈現了張谷英村的禮俗精神,無論是"豐"字形的整體結構與空間布局上所體現的尊卑長幼的倫理次序,還是整體建筑環境與雕畫藝術中 所彰顯的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無論是祖位神龕所折射的親孝觀念,還是匾額楹聯所蘊含的祖訓家風,都是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精神的呈現。保護張谷英村 建筑原貌,保護這一"南方民族文化活化石",本身就是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極好的傳承。
另一方面,張谷英村的禮俗精神,也有賴于在這一 特定的古建筑群中得以承繼。對傳統禮俗精神的傳承,有賴于群體內心對禮俗精神的自覺認同與遵循,也就是群體內在心愿情感的自覺。而這種情感的激發,需要外 在客觀環境的刺激。保持張谷英村建筑原貌,為這種情感的激發提供了一種身為族人的責任自覺和恰到好處的客觀環境。
2、以"境"護俗,注重對張谷英村人居環境的利用
張谷英村從村落選址、建筑特色、生產方式、歲時禮俗、祭祀儀式、服飾風格、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張谷英村人的人文生態理念,強調對自然存在的 依循,強調順人守時,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各種生命成長,保護自然資源,并用儒家的孝悌思想來規范、調和家族內部的人際關系,以宗族文化形成維護倫理秩序 的"禮"并通過"禮"對族人的教化激發出族人之間情感,使之形成睦鄰友好的社會環境,達到村民的精神和諧。
可以說,張谷英村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滋養了極具特色的張谷英村禮俗,張谷英村的禮俗也彰顯了其與環境的自然和諧。保護張谷英村的傳統禮俗,就必須重視對張谷英村人居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
3、以"風"揚俗,注重對張谷英村家風內蘊的弘揚
張谷英家族承繼了儒家規范"尊、親"的核心內容,尊親孝祖,友睦鄉鄰,強調"和為貴"、"忍為高"形成了以"孝"、"友"、"和"、"忍"為特征的禮俗規范。
"孝"體現的是一種對長輩的孝順恭謹的態度,強調"父母大于天"、"萬善孝為先"的觀念;"友"體現的是一種對族人的團結友善的態度;"和"體現的是一 種對鄰里的和睦相親的態度,信奉以和為貴;"忍"體現的是一種對異議爭端的寬容仁慈的態度,面對過失爭端,能互相諒解,彼此包容,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 之心恕人。
正是這種"孝"、"友"、"和"、"忍"的傳世家風,才有了這個赫赫家族的強大凝聚力和勃勃發展的精神動力,其承繼儒家精神的禮俗,堪稱典范。正確認識并弘揚張谷英村家風的內蘊,是傳承其傳統禮俗的核心。
4、以"情"怡俗,注重對張谷英村禮儀習俗的承繼
禮俗的生活是有情的生活,是富有美感乃至敬畏感的生活。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禮俗不僅體現了對生命情感的緣飾,使個體的情感得以 以合"禮"的形式表達和釋放,同時,禮俗的踐行和承繼,也有賴于個體內心對禮俗的情感趨同,引發個體內心對遵循禮俗的情感愉悅。
在對 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承繼中,一方面要重視這些禮俗對個體喜怒哀樂之情的抒發、節制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傳統禮俗對個人情感的陶冶、激勵作用,如祭祀禮俗 中的"致意思慕之情"、"報恩之義",以求情感的安慰;生命禮俗中的對人的生命的重視,將生命本身的存在作為禮俗價值建構的原點,以求對于生命情感的關注 與尊重;交往禮俗中,通過彼此的交流、溝通,達到內在情感的和諧、平衡。
發揮情感在禮俗傳承中的作用,以"情"怡俗,以"俗"節情,使情感的表達更優美,使禮俗的踐行更自覺。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