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京津城市病出路:需周邊中小城市配合
2014-01-22 14:37:24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瀏覽次數:
河北的奮爭與努力
對于京津冀區域合作,河北一直處于“渴求”狀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為了消除經濟差距過大的問題,河北省一直在積極對接京津謀求發展,但是始終未能見到大的實效。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京津冀各方就簽訂過框架協議,共同達成過“廊坊共識”,有過合作備忘錄,形成了“會談紀要”,但都未見明顯動作。
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就提出“首都圈”設想。1996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正式提出“首都經濟圈”概念。
之后,官方、學界圍繞北京及周邊發展又提出多種構想。比如,兩院院士吳良鏞2001年提出“大北京”規劃。天津有學者倡導設立京津兩個特區,特區之上再設副國級大區。
清華大學區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曾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有必要在國務院層面設立協調機構來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利益糾葛及體制障礙。”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啟動編制,至今成為最難編制的規劃。2010年9月份,河北省將“環首都經濟圈”定位為環京經濟特區,以及京津冀區域合作戰略平臺。2011年,隨著“首都經濟圈”寫入“十二五規劃”,媒體先后報道規劃有望2013年年底出臺。
時至今日,上述相關規劃均未出臺。但是,從上述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對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一直非常積極。在脈絡的深層里也能發現,現實面前京津冀三地其實都拖不起。
河北雖有地理上環京津的獨特優勢,卻陷入“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實劣勢。更為尷尬之處在于,河北自身的經濟中心城市不明確,也曾經沒有把握住沿海優勢,被喻為“沒心沒肺”。
北京被“攤成了大餅”,在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可承受之重,比如交通、環境壓力,以及城市承載力等,都需通過轉移到周邊來緩解。海洋對經濟愈發重要,天津卻未能送北京出海,河北省秦、唐沿海則作用不彰,北京為尋找出海口曾費盡心思。
在數十年的京津城際競爭中,天津曾萎靡式微。時過境遷,如今天津羽翼漸豐,土地、港口等資源稟賦優越。但是天津要完成“北方經濟中心”建設,勢必需要與京冀緊密協作。
文輝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特大城市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城市病’問題越來越突出,北京解決不了,天津也解決不了,需要周邊的中小城市對它進行配合。”
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城市規劃先驅即已認識到,解決城市問題不能局限在狹小的城市范圍之內,必須把城市與區域聯合起來。美國學者芒福德則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區域整體發展理論,同時指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
這些理論對國內大城市尋求從區域層面,來解決城市問題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于是,城市群發展被越來越重視。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據楊保軍透露,中央相關財經主管部門剛委托學界做完一個關于城市群發展的課題。實際調查和理論推導下來發現,一段時間內人口還是會往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病”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學界提出的策略就是,由過去點上的集中走向面上的有機疏散。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們為什么要強調城市群?就是為了突破城市界限,實現各方面一體化發展。城市群里某個城市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城市群層面解決。”
文輝則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發展城市群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行政區劃和市場壁壘,讓資源和要素在城市群里自由流動。”
環京津城市的機遇
文輝認為發展城市群對中小城市更為有利,因為大小城市有了平等對話的平臺。如果是,這將進一步給河北環京津城市發展帶來利好。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