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2014-01-23 11:57:32 來源:中國環境報 瀏覽次數:
過去,很多地方忽視了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問題,有過不少教訓。就以治河來說,有的地方只在下游治理,而上游卻在照樣開發破壞;有的地方只在干流治理,而支流卻照常排污;還有的地方,只重視治理水環境,卻忽視山體保護、植被恢復。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必須堅持采用整體性的方法,系統規劃、全程用力、整體推進,不能割裂山水林田湖等生態環境要素。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一定要堅持長期性。
要對休養生息的長期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生態系統的問題不是三天兩天形成的,同樣的,生態系統的修復也絕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完成的。
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粗放發展,污染時間這么長,污染物累積量這么大,生態破壞這么重,矛盾積攢這么多,環境損害這么深,要想在短時間內扭轉局勢是不現實的。
另一方面,生態系統自我恢復本身就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即使所有生長條件都符合,植被恢復起來也至少需要幾年以上的時間;動物種群恢復視物種不同,大概需要十幾年至幾百年不等;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修復,則可能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西方很多國家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生態修復,也仍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美國野牛經過了100多年的保護,也僅僅才脫離了滅絕的危險,要想重新興旺起來,大概還需要100多年。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一定要堅持自然恢復為主。
治大國,若烹小鮮。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更該有這樣的心態和素質。
堅持自然恢復,就是要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踐反復證明,以自然的方法和節奏休養生息,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休牧休漁等方法,成本低、見效快、成效佳。
堅持自然恢復,就是要約束和規范地方的行為。為官一任,當有所作為。在這種心態主導下,有的地方雖然是出于保護的目的,實際卻造成了生態的破壞。例如,有的地方在不該種樹的地方種樹、改直河道、硬化河床等等,都對生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必須承認,有所作為是優秀品質,但在休養生息工作中,堅持有所不為更難能可貴。要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同時,還要辯證理解和把握“無為”二字,對于那些發乎自然、順乎自然、遵循規律的事情,則必須積極而為,以潤物細無聲的外力助推自然修復,加速恢復其生機和活力。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要梳理思想觀念、制度措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需要體制機制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不能以GDP論英雄。
中組部最近強調,不搞GDP排名,不以GDP論英雄。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制度保證。最近幾十年,GDP無疑是中國分量最重的詞匯。單純追求GDP,盲目攀比GDP,給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不是不要GDP,而是要什么樣的GDP。答案很明確:是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帶來的GDP。這就需要正確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