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讓地表滋潤休憩
相信看過科幻電影《2012》的人,一定會對那一幕黃石火山噴發的場景印象深刻。事實上,持續活躍的黃石火山給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帶來了豐富的地熱資源,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也使得它成為全人類的財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在管理模式、制度保障、資源利用等各方面作出的探索,為世界各地建立國家公園樹立了一個良好范本。“國家公園”背后蘊涵的,是一種對自然與文化區域進行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的高度優化的管理體制。2006年,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近些年,國內學者根據中國自然資源保護的現狀,在理論和具體操作層面對國家公園進行了更多思考。本期借“國家公園”這一主題,邀讀者共同思考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
“國家公園”是全球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我國現行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于完全開放的風景名勝區或國家森林公園,是介于嚴格的自然保護區與完全開放的旅游開發區之間的一種保護發展體系,始終堅持以景觀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雙重任務的基本策略,是國家政府對某些在天然狀態下具有獨特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區劃出一定范圍而建立的公園,屬于國家所有并由國家直接管理。國家公園的主要管理目標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地理景觀,并允許為適度開發提供游憩機會。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藝術家喬冶·卡特林(George Catlin)在1832年提出。當時,以喬冶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美國的西部大開發正處于一種盲目、混亂且短視的狀態,而絲毫沒有考慮到對當地的自然資源、印第安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的保護。1872年,在強調旅游開發的實用主義者和自然保護主義者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國會批準將西部一片原始、獨特而壯闊的黃石地區確定為“有益于人民,為人民所享用的公園或游憩地”,并公布了《黃石公園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保證了國家公園用于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和公眾游憩休閑的目的。黃石公園在自然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巨大成功使它成為世界上現在保護地體系發展的開端。從1872年至今,國家公園成為通過科學開發促進有效保護的一場運動,從美國一個國家發展到世界上225個國家和地區,從單一的國家公園概念衍生出“國家公園和保護區體系”“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圈保護區”等相關概念。這是人類認識人地關系的一場革命。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現行的保護自然資源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我國半個世紀的保護區建立發展過程中,我國的有代表性的或典型性的生態系統或生物資源大多都得到了保護。但是這種保護方式也是以部分犧牲保護區的社會經濟功能為代價的。我國現行自然保護區著重強調了自然保護的一面,而忽視了土地經濟功能的發揮,用過于簡單的方式嚴格限制甚至禁止當地居民對保護區資源利用權的行使。當地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響,甚至部分居民失去生活的土地,而同時政府又很少能給出其他令當地居民滿意的生計方式,保護和發展矛盾隨之而艱巨,變得難以調和。這就造成保護目標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嚴重的沖突,以致在保護區內亂采亂挖、亂捕亂獵、亂砍濫伐等活動屢禁不止。
基于我國的現實,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特別是在我國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區。建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地是長期發展的需求,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只注重了資源的保護而忽視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尋求一種能在協調自然資源保護與發展之間實現雙贏的管理模式,以彌補我國現行保護體系的不足,建立“國家公園”成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蘊藏著無窮的神奇、巨大的魅力。然而這一地區山高坡陡,地形險峻,土層稀薄,易遭侵蝕,物種分布范圍狹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此外,該地區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社會經濟亟待發展。
究竟怎樣做才能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又解決好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沖突呢?顯然,單純封閉式的保護模式,或與保護目標脫節的發展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要使保護與當地社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堅持綜合保護與發展的理念,解決各方利益群體的需求,保證滇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國家公園,才能夠保護原生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并為國民提供游憩和學習場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學術研究及國民環境教育。2005年,云南省政府、迪慶州政府在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下,開展了以高原脆弱生態系統為案例的新的保護管理模式的研究。2006年8月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宣告成立。目前國家林業局已批準在云南省試行國家公園保護地管理模式,云南省政府也專門在云南省林業廳設立了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有關國家公園的相關建設規范和立法工作也正在積極實施。云南省國家公園建設結合“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的實施,充分借鑒了國外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模式的經驗,按照“嚴格保護、強化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脆弱地區實現保護與發展并重,成為集保護、科研、生態旅游、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于一體的示范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要在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是黨中央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作出的又一重大決定。國家公園管理模式在云南試行成熟后,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將向我國其他地區逐步推行,特別是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
(作者楊宇明教授系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王四海為西南林業大學生態旅游學院副教授)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我國將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記者從1月10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國將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編制《全國國家公園總體發展規劃》,發布國家公園設立標準,組織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綜合評估,認真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詳細】
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園體系頂層設計的建議
據悉,按照《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等中央文件要求,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頂層設計方案已經提出,將設【詳細】
2020年我國將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
記者從13日上午從國新辦舉行的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掛牌近一年來,國家林草局積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探索實踐,取得積極進展。2020年我國將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詳細】
《國家公園設立標準》通過專家論證
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辦在北京召開《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專家論證會。來自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IUCN中國代表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地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