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啟動 實現信息共享
設想有那么一天,環保監察人員到企業進行執法檢查,手中的終端輕易就能顯示出企業的全部信息:何時建廠、環評何時通過、污染點在哪兒......而這些信息,來自于不同部門的數據整合——商業系統、國土資源部門、甚至發改委。
或許這只是環境信息化發展的驚鴻一瞥。隨著“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的啟動,未來這將變成最為普遍的應用場景。
聽不見,摸不著。說是工程,可是連實體都沒有,有的只是一個邏輯工程;說是生態環境保護,可涉及到的卻是十幾個國家部委。自2013年“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啟動后,它有些低調,有些神秘。
1月17日,在南寧召開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建設培訓班”上,它漸漸揭開了面紗。
要點提示
◎信息共享不僅僅是搭建一個平臺,各部門都把信息放上去。信息共享一定要跟業務協同、跟信息的互聯互通連在一起。
◎在信息化的運動場上,各地信息中心要起到示范作用,要能和所有部門、所有業務對接,要把信息化技術在環保領域的引領作用體現出來。
◎工程最大的挑戰是既要協調好各部委,又要協調好部內各司局、各項業務;部、省、地市間數據實現交換、協同。
1難點
跨部門信息整合重在協調
與以往項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個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綜合性基礎項目”
早在2012年,國務院批復了《“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共享開放的國家基礎信息資源體系,支撐面向國計民生的決策管理和公共服務,顯著提高政務信息的公開程度。規劃形成了一個國家整體化的政務信息化工程體系架構,建設、應用、部署涉及到中央、省、市、縣4個層級,涵蓋68個部門。
在這個龐大的規劃方案中,有15項重要信息系統工程,“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正是其中的一項。
這也是我國環境信息化領域繼國家環境信息統計能力建設項目后,又一個重大工程,是未來一段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的建設目標是逐步實現污染源、污染物、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對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強對環境生態和生物保護的監測、評估、服務能力;有效遏制工業污染,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具體的建設內容,簡單概括就是充分利用物聯網、遙感等先進技術,進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濕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氣等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運用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動態匯集工業企業污染監測信息,加強工業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評估和監測能力建設。
與之前的項目有何不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副巡視員李子龍在培訓班的發言中指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個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綜合性基礎項目。”
據了解,工程將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目前涉及到國家發改委、林業局、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工信部、海洋局、水利部、質監總局、國家氣象局、國家能源局12個部委,可謂聲勢浩大、前所未有。
“最大的挑戰是既要做好跟各部委之間的協調,也要跟部內司局協調,跟業務之間協調。不僅要跟部委簽協議,內部司局達到一致,將來和地方也要簽協議,部級、省、地市之間數據都要交換、協調。”李子龍如是說。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告訴記者:“對這項工程,不要簡單的理解為各部委的電子政務系統,它是基于國家層面、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方式在邏輯上形成的整體化工程。”工程沒有一個統一的實體工程,實體在具體的每個部門,每個不同的系統、不同的信息資源、不同的網絡環境。最終要使決策信息、監督信息、協同信息和業務能夠共享協同。
編輯:wsy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智慧社會為社會信息化指明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提出了【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