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園林文化發展與繁榮的思考(三)
園林即城市。我們要用園林的理念和方法論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也是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這當中包括科技與藝術的手段。科技使園林技術不斷進步,實現園林功能的最大化,如增加綠量、綠質和綠地的合理布局。藝術則是塑造城市文化、陶冶精神情操、升華城市氣質、呵護城市文脈。
園林不是城市生態文明的全部,還有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綠色GDP等等,但肯定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園林是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伴的產物。園囿宮苑到文人、市井園林,庭院街道園林都是如此。從傳統園林到城市綠化再到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這條綠色軸線正是園林伴生城市的例證。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最重要的人文品牌首先是反映燦爛文化的文物古建和皇家園林。北京園林豐富的歷史積淀,皇家園林所獨有的浩然王氣,使之成為一部異彩紛呈的大百科。有人講京劇、烹飪、書畫和園林是北京的四大國粹。這其中園林之花格外奪目。皇家園林經歷了清末悲劇和歷史滄桑,從滿目瘡痍到半世紀的休養生息,大部分又恢復了歷史原貌,重新綻開笑顏,頤和園、天壇、八達嶺、十三陵,當然也包括外地的避暑山莊、清東西陵、沈陽皇陵及蘇杭風景園林,這些都已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從古至今,北京都是薈萃國之精英的文化競技場、綻開中華各路風采的百花園。北京的傳統園林更是博采北雄南秀之眾韻,具有海納百川之胸懷。盛清昆明湖西堤以及諧趣園(借鑒西湖蘇堤、無錫寄暢園),現今集園內古亭精粹之陶然亭名亭園都是吸納各地園林營養的例證。無論皇族王室之園,還是名公巨卿之庭,都以其深刻的文化底蘊和情趣令人回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和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今天我們園林人不僅要用更多的新綠浸潤它,還要用更細的匠心保護它、修復它、完善它。而在傳統園林的修葺中,要尊重歷史并持謹慎科學的態度,吸納種種社會、歷史、自然與藝術的營養,以翔實的史料為依據。
傳統園林理論的繼承、發揚與創新是一篇大文章。傳統風格中所呈現的環境、建筑、園林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封閉的布局為現代生活所摒棄,與城市也難以融合,完全復制傳統園林與時代需求已有差距。但中國傳統園林的理念和技法,至今依然是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實踐最重要的依據和手段。天人合一、師法自然、詩情畫意、宜居環境、“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循序漸進的景觀序列、委婉含蓄的詩意表達、小中見大欲露先藏等手法,以及借景、對景、框景等等都在被廣泛借鑒運用,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過去一想到園林創作,往往馬上把亭臺樓榭、山石小橋搬到園里來,一時間園林幾乎成為傳統手段和符號的代言者。城市是現代的,園林則是傳統的。似乎傳統城市文化只能靠園林來表達這是不公平的。現代社會生活因時代發生巨變。現代規劃理念、現代建筑,還包括電腦、互聯網、高速公路、高鐵都在改變著社會形態,園林也要緊隨時代,一方面繼承傳統同時也要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傳統與現代、文脈與時尚在當今的碰撞是空前的、不可避免的,這是時代特點。時尚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往往用“快餐”來形容時尚變化之快。時尚通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就會逐步從“快餐”變為半永恒直至永恒,納入新的文脈秩序之中。
現代園林體現的是在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生物多樣性原則下,從傳統園林到城市綠化再到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表達則是宜居、可持續、低碳等等理念,更多的目的則是為了面向并服務于全社會和整個城市。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劉秀晨:贊美衡水園博會,呼喚原生態衡水湖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北京市園林局原副局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劉秀晨發表題為《贊美衡水園博會,呼喚原生態衡水湖》的主題演講。他提出,河北省首【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