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華:錯誤的生態學思想在毒害中國城市建設
2014-03-11 09:39:32 來源:鳳凰網 瀏覽次數:
中國的近現代城市第二個快速發展時期是在1950年代,也就是解放后,中國迎來了一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10年,也就是1949年到1959年。伴隨著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工業化發展,中國的城市在解放后的一段時間里也迅速地發展,所以它的特點就是工業化促進城市建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哪個地方有城市,那個城市一定有一個大的鋼廠,或者是哪個地方有一個大的國營企業,那么那個地方就是一個城市。但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化進程和生產發展的進程,后來因為復雜的社會原因,基本上處于一個停滯狀態。
第三個階段就是到了改革開放之后,一直延續到今天。改革開放之后的城市化發展的特點是城市的生產、生活、工業和城市建設全面發展。改革開放的這37年實際上也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到1994年,這個階段是中國各地生產、生活全面發展,城市的發展仍然是伴隨著工業化生產進行的,所以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第二個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到2002年,在1994年中國社會推進了兩項深深影響后來中國發展的政策,一項叫分稅制,第二項是房地產制度改革。所謂分稅制就是由中央統一管理稅收;所謂房地產改革就是把計劃經濟保留下來的統一分配城市住房的制度,變成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市場化的途徑來實現。那么這兩項改革放在一起,就變成了中國城市快速擴張的力量。前者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支配的財政資金變得很拮據,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尋找新的財源,而房地產制度改革就恰恰給地方政府挖了這么一道口子,他們可以通過賣地來實現快速的財富積累,和城市化建設,當然也包括GDP的增長,所以從1994年之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就出現了一個呈快速增長、持續發展的時期。
然后第三個階段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會上制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在中共十六大報告里面,新型工業化的定義內涵非常清楚,就是要發展知識產業、信息產業、環保產業,走無煙工業化的道路。但是這樣一個政策遇到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東部沿海地區一部分高能耗,高物耗,還有污染的企業開始從東部沿海地區退出,向內地轉移。這些產業稍加包裝之后,就以新型工業化的面貌出現在內陸地區。
這個政策后來在2007年開始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中,又再一次走了樣,那就是中國政府制定的四萬億計劃,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工業化的道路,來刺激生產,來規避全球金融危機的風險,但實際上出現了大量的重復投資。這個重復投資不僅僅是工業的重復投資,也包括城市建設的重復投資,原來只存在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各種類型的開發區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無序地蔓延。所以很多內陸城市,甚至很多鄉鎮也開始建各種規模,各種級別的開發區,使得中國的城市化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地向內陸地區蔓延。
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關鍵人物:費孝通與厲以寧
鳳凰網:那您認為在中國城市化演變進程中有哪些關鍵人物?
李迪華:如果要談到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人物或者思想,我特別愿意提到的是兩位北大教授。一位是費孝通教授,費先生在1980年代末出版的一本書叫《小城鎮大問題》,在這本書中他以社會學家的背景,提出了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應該是走社會城市化,社會城市走小城鎮,走自發的城市化過程。
因為費先生很有名,所以他的影響很大,曾經一度被中央所采納。所以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提出了一個戰略,叫“小城鎮戰略”。費先生是那個進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另外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應該是厲以寧先生,厲以寧先生在中國推行股份制,推行市場經濟,按照市場經濟的構想,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應該是走一條優先建設大城市,特大城市,充分發揮城市化建設,聚集經濟上的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這樣一種思想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占了上風,所以在最近2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實際上走了一條優先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道路。但是中共十八大之后,這個情況在改變,比如習總書記和克強總理多次提出來,城市化的本質是人的城市化,所以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優先解決城市化中的社會問題,又被放到了議事議程上。
鳳凰網:那在整個城市化的進程當中,有哪些比較關鍵的政策或者文件?
李迪華: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文件,包括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討論等等。還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和文件應該是在1994年開始到1997年一系列的關于分稅制改革,和房地產制度改革的文件。然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是中共十六大報告,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在這個報告里非常明確地提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策略。最近出臺的最重要的兩個文件,一個是中共十八大報告,還有一個是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改革的報告。
模糊、傳統的生態學思想在深深毒害城市建設和生活
鳳凰網:剛剛討論了中國的城市化及其思想的演變過程,那么今天還有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生態問題,據您了解,中國的生態學思想是在怎樣的一個背景下興起的?
李迪華:今天言必稱生態,但實際上很多情況之下,說生態的人并不了解什么叫真正的生態。生態這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個源自于西方的知識概念,中國古代文化里面是沒有“生態”這個詞的。但是這并不等于中國沒有生態學思想,中國古代是有生態學思想的,但今天把這種生態學思想稱之為樸素的生態學思想,比如說大家非常熟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或者哲學中非常清晰表達的一種生態學思想,以至于今天西方還有很多的哲學家,甚至市民都對這樣的生態思想非常執迷,非常感興趣。但是中國古代的生態學思想有天然的缺陷,它不是建立在知識和科學意義上,他是建立在古人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的,所以把這樣的生態學思想放到今天來,很難理解它真實的含義。比如說天人合一,坦率地說我從來不敢解釋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聽過很多個報告談天人合一,聽完了之后,我把這些報告放在一起,發現每個做報告的大家談的天人合一都是不一樣的,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梢哉f是多數人的這樣一種模糊的、傳統的生態學思想,今天在非常深地毒害著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生活。
比如說今天的城市園林建設,如果有機會去看城市園林規劃的規劃文本的話,會非常容易就發現一個詞,這個設計手法叫做“道法自然”,甚至還會出現“天人合一”這樣的詞。但是什么叫自然?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對它的理解是模棱兩可的。本來“自然”兩個字它的原意是它原本的樣子,不是一個名詞。但是在今天,“自然”變成了一個名詞,我們在理解自然就進行了一個轉換,雖然我們不知道什么叫“自然”,但是我們知道,窗外的綠色植物能夠帶給人愉悅,然后“自然”的概念就很自然而然地轉變成了“綠色”。然后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是綠色的就是好的,綠色越多越好,就出現了中國城市建設觀念中,大家都認為城市中綠地越多的城市就是好城市,城市中綠地越多,這個的城市就越生態,但是很顯然這是不完全正確的。
今天真正要理解的“生態學”觀念,它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的觀念,它更重要的是一個知識概念。要理解什么是“生態學”思想,首先要掌握什么是“生態學”,以及與生態科學相關的一系列跟環境,跟自然,跟人的生活相關的大量的生態學知識,然后才能夠說我們具體了解了今天意義上生態學思想,或者說生態觀。為什么中國留學生他去德國就理解了天人合一,因為他是在用今天的生態學觀念和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一個文化的概念,比如雨水的利用背后就包含了水文學的知識,包括了水資源的知識,當然包含了水利用的知識。城市中的植物就包括鄉土植物的概念,也包括了植物群落的概念,還包括了食物鏈的概念。比如用南瓜來裝飾裝飾家園,就包括了如何把節約資源,這樣的生態學概念變成我們的生態學,變成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以今天的生態學思想,最重要就是要普及生態學的知識,合理地把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城市化理想結構:有特大城市,稍多大城市,更多中小城市
鳳凰網:又回到前面城市化的問題,有專家認為中國的城市規模還是不夠大,規模可以繼續發揮效應,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李迪華:在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自始自終有四個方面的爭論,或者說有四個方面的議題。第一個議題就是城市化和工業化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到底是要在有工業的地方去建城市,還是要先有城市,再有工業和產業的發展。第二個是城市和資源之間的關系,到底是要到資源豐富的地方去建城市,還是要到具有聚集經濟效應,已經有城市建設基礎的地方去建城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中國北方普遍缺水,但是像北京,天津這樣的地方已經具備了非常好的城市發展、建設的條件。那么就面臨著一個決策,沒有水,那么到底是要到有水的地方去建城市,還是要像今天從有水的地方把水引到已經具備良好城市建設基礎的地方去發展城市。第三個爭論就是城市化與社會化的爭論,城市建設到底是要優先建設物理意義上的城市,還是要優先發展社會,然后再來建設城市。第四個就是小城鎮和大城市的爭論,前面三個問題歸結起來其實最終都會歸結到到底是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