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華:錯誤的生態學思想在毒害中國城市建設
2014-03-11 09:39:32 來源:鳳凰網 瀏覽次數:
過去北京的燃料是以燃煤、燃油為主,那么這些燃料不充分燃燒,都會向空氣中輸送大量的碳黑,還有碳氧化合物,因為它們的顆粒比較粗,所以它們會很快沉降到地表或者是植物上,沉降到植物上后,它就變成了黑的了,就使樹葉看上去變成黑的了。今天因為我們的燃料改善,尾氣排放標準提高,尾氣中的這些粗顆粒的物質很少,樹葉變綠了,但是天空變灰,變暗了。
還有一個我覺得應該講清楚,因為我想公眾會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就是關于炒菜,就是家庭的油煙,有研究表明大概占到PM2.5的來源的10%,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很容易找到理由說這樣的一個論斷,炒菜貢獻PM2.5有點荒唐,為什么?北京以前炒菜為什么就不貢獻PM2.5,現在就貢獻PM2.5呢?是這樣的,過去的北京因為其他的污染不是很嚴重,比如說人口的規模不是足夠大,汽車數量不是足夠多,河北省周圍的工廠還不足夠多,往北京輸送的PM2.5物質不多,北京總體的大氣質量保持得非常好,所以炒菜產生的這個油煙,進入到大氣中以后很快就稀釋了。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改變,空氣中本來污染的氣體就很多,那么哪怕加進去一點點炒菜的油煙,就會使得空氣污染變得更加嚴重。就像中學學化學都做過化學實驗,做滴定實驗。在將要發生顏色改變的時候,只要加四分之一滴,水就嘩的一下顏色就會發生改變。那么我想可以把這個家庭炒菜產生的PM2.5看成是那個滴定實驗中最后那一滴使水改變顏色的污染物,所以我們家就從去年開始改變生活方式,刻意的減少用中國傳統的這種烹飪的方式,而更多的會去煮,或者有的是類似于吃涮菜,吃火鍋,我想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通過減少開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治理大氣污染。
鳳凰網:那您覺得生態城市應該如何建設?
認為綠地越多越好是對生態城市非常狹隘的理解
李迪華:生態城市是這樣的,這個概念現在也炒得非常熱。其實在十八大之前,在1998年開始,環保部,當時還不叫環保部,當時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就已經在制定生態城市、生態縣、生態省建設的有關文件,并且在全國已經開展了生態省、生態城市建設的評比,我自己也參加過不少類似的評比。那么今天討論生態城市,我想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來理解生態城市,目前在社會上,對于生態城市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是非常膚淺的,停留在籠統的綠地建設上,只要談到生態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綠地率,種花、種草、種樹,就是一個城市綠地越多,樹越多,甚至大樹越多,草坪越多就是生態城市,這種對于生態城市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正確理解生態城市,一定要回到生態學這個詞的本來的含義上來,如果能用生態學的定義這個詞去理解城市的話,它要符合三個方面的規則。第一是資源的消耗,第二是遵循生態學的基本法則,第三是人,城市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關注人的健康。
那么第一重含義就是生態城市一定是一個想方設法降低包括對土壤、對水,對所有的環境資源消耗的城市,也就是城市建設方方面面都能夠幫助降低對這些資源的消耗。第二點就是要遵循生態學的知識和生態學的一些法則,比如建設城市綠地,要把它按照生態學的自然生物群落的方式來構筑,那么城市的綠地應該是按照自然生態恢復的程序,當然需要人工的干涉,但是主要是要遵循生態恢復的過程來進行恢復。然后就是人是城市的主體,所以生態城市建設最關注的就是人的健康,城市有再多的綠地,但是人沒有干凈的水喝,人沒有新鮮的空氣,人吃不到放心的食物,這樣的城市就不能夠叫生態城市。在生態城市概念里邊,我覺得今天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或者說最需要關注的一個資源就是土地,土地它既是資源,也是我們環境的一部分。從資源的角度我們要想方設法節約利用,節約利用城市的土地資源,從生態的角度,我們要想法按照生態學的法則來利用這個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而從人的生活的角度,要把城市變成一個宜居的環境,而不是按照這種非常庸俗的審美,機械化的觀念去理解城市的土地資源。
鳳凰網:就您剛才提到大家好像對綠化率有一種盲目的追求,那您能不能概括性總結一下,目前咱們在這個綠化生態建設上有哪些認識誤區?
李迪華:理解城市的綠地率一定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人是從自然進化來的,也就是說我們跟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動物和植物,是協同進化的產物,所以從心理的角度,人是不能離開自然環境的,而且越是在大城市,我們離自然越遠的時候,我們越會依賴自然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就是城市中一定要有綠地,一定要有自然環境,也就是說城市中一定要包含自然環境。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