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部雨水綜合利用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由天上雨水一手導演的缺水、淹水“戲碼”,這些年讓一些大城市吃了很大的“苦頭”。如何讓天上的雨水變“害”為“寶”?如何留住寶貴的雨水讓其變為可用的資源,這對豐水城市的南京同樣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專家測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就達1.47億立方米,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并從去年啟動了雨水綜合利用規劃和相關管理辦法的研究和編制工作。為此,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部門正在編制《雨水綜合利用規劃》、制定《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導則》、出臺《建設項目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全市的雨水綜合利用。
據了解,南京市雨水利用模式分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滲透利用(間接)兩種模式。針對南京市為豐水城市、水質性缺水城市的特點,規劃提出要在六個方面大力實施雨水集蓄利用:雨洪削減的雨水集蓄利用。城市雨洪攜帶污染物導致面源污染,并且增加洪峰流量加重城市內澇。山洪對城市防洪排澇影響嚴重,南京市有紫金山、老山等20多座山體,可以結合山洪削減開展雨水集蓄利用。積淹水改造的雨水集蓄利用。南京目前還有不少積淹水點,結合解決淹水問題開展雨水利用是當務之急。居住區、學校、場館和企事業單位的雨水集蓄利用。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將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校園、場館、單位內部的景觀水體補水、綠化、道路澆灑、沖廁等,可節約城市大量水資源。濕地、水塘的雨水集蓄利用。南京市濕地總面積9.73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14.75%。可結合其中的人工湖、集蓄池、人工濕地、天然洼地、坑塘、河流和溝渠等,建立綜合性、系統化的蓄水工程設施,把雨水徑流洪峰暫存其內,再加以利用。綠地、公園的雨水集蓄利用。南京市有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南湖公園、大學城公園和方山地質公園等豐富的公園綠地資源,綠地、公園是天然的地下水涵養和回灌場所。將雨水集蓄利用與公園、綠地等結合,可用于公園內水體的補水換水,還可就近利用于綠化、道路灑水等。防護走廊的雨水集蓄利用。南京市有大量的防護走廊,交通系統發達,公路和鐵路較多。這些高壓線、公路、鐵路兩側都設置有較寬的防護走廊。防護走廊布置在郊區的道路或河道邊,利用電力高壓走廊、公路、鐵路保護帶空地等,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在美化環境的同時,能更好地集蓄利用雨水資源。
雨水滲透是一種自然現象,是雨水通過滲透至淺表土壤以及地下水層的過程。南京近幾年在大力發展新城建設,廣場、停車場、公園、人行道、步行街等建設工程,規劃提出應當選用透水材料鋪裝,建設匯流設施將雨水引入透水區域入滲回補,或者引入儲水設施處理后利用。具體從三個方面實施:
推廣生態河道雨水滲透利用。開展生態河道雨水滲透利用主要是進行河道生態建設,改變硬質化河道護岸做法,打造會呼吸河道。充分發揮河道蓄滲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利用河道水系進行汛期的調蓄,并與河道濱水地區的景觀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對秦淮河、金川河、玉帶河、運糧河等已有河道進行生態護岸改造,提高城市河道水質。
推廣生態道路雨水滲透利用。發揮生態道路的蓄滲能力和對初期雨水的凈化能力。利用道路正常的翻修和改擴建,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對人行道的鋪裝,采用透水性鋪地磚,增加雨水的下滲,減少地表徑流。道路周圍綠地可適當成為聚集降雨的地段,綠地的標高要低于人行道50—100毫米,并加寬道路綠化帶的寬度。在城市道路兩側可結合綠地、水景修建雨水集蓄池,用于補充大氣水分和回補地下水。
推廣生態屋面與廣場雨水滲透利用。針對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商業區等利用屋頂集水,具有投資低、集水量大且使用方便等優點,可建設屋頂雨水集蓄系統和屋頂綠化系統。通過滲透設施,可增加廣場和停車場截留的雨水量,盡量使截留的雨水滲入地下,起到涵養地下水的作用。
規劃還針對南京各區域的建設現狀、經濟實力、資源條件分別提出了不同的雨水利用模式:主城區重點開展紫金山山洪削減雨水利用、積淹水點改造、公共建筑和CBD商業區雨水利用,城區的公園、綠地雨水利用以及在河西地區結合城市排澇開展雨水利用;棲霞片區主要結合工業區、高壓走廊、高校和居住區開展雨水利用;江寧區主要結合高校、居住區、山洪利用、道路積淹水點改造和高壓走廊開展雨水利用;浦口區主要結合老山山洪利用、濕地公園、居住區、城市排澇開展雨水利用;六合區、溧水區和高淳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結合城區積淹水點改造、河塘和綠地的雨水集蓄利用以及農業設施開展雨水利用。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
應對氣候變化的雨水彈性設計
隨著美國休斯敦和佛羅里達州災難性的暴風雨來襲,再次敲響了美國各地城市發展模式的警鐘,現今先進的設計傾向于制造可滲水城市表面,一個丹佛社區的可持續設計戰略脫穎而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