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京津冀 “圈”內一體化
鏈接:
東京、首爾都市圈發展脈絡
在城市空間擴張、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背景下,都市經濟圈應運而生。綜觀東京都市圈、首爾都市圈等國際知名都市圈發展脈絡發現,它們大體經歷了從城市“極化”擴散到多城市協同發展的過程。
東京:政府主導
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這使得日本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特別注重精打細算。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政府十分重視都市圈的規劃建設,陸續制定了《首都圈整備規劃》《京畿圈整備規劃》等規劃。數十年以后,日本形成了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其中東京都市圈最引人注目。
在政府的引導與推動下,東京都市圈逐漸發展壯大,各種生產要素向東京集聚,造就了東京地區的繁華景象。但隨后也引發了惱人的“城市病”,如交通堵塞、房價飆升、環境惡化等。
東京一度被美國咨詢公司Mercer評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為緩解城市壓力,日本在1958年編制了第一個首都圈建設規劃,此后不斷更新擴容,制定了許多基本規劃,最終在東京周邊建成多個副都或衛星城。以東京—橫濱為例,二者在產業規劃上有所差異,橫濱像是東京的“大后方”,擁有日本最大的海港,重點發展臨港工業,是日本重要的工業中心;而東京寸土寸金,主要發展高科技行業,是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東京首都圈的發展是政府主導推動區域規劃建設的典范,側重于從國家層面上加強都市圈的規劃建設,且每十年修訂一次首都經濟圈規劃。
首爾:功能外溢
首爾都市圈主要包括首爾、仁川和京畿道等行政區域,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占韓國國土面積11%以上,人口高度密集,GDP占比接近50%。其中,首爾是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膨脹,房價飛漲、交通擁堵、污染較重等問題隨之而來,掣肘首爾發展。為此,韓國政府多次進行綜合規劃,推動首爾都市圈建設。
首爾都市圈規劃的重點是將首都圈內的城市功能進行分流,并制定了《首都圈整備計劃》《工業分散法》等規劃,引導部分首爾城市職能外移。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對從首都遷移出去的企業實行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用稅收杠桿刺激工業布局的調整。工業外遷以后,首爾的城市定位于集中發展更為專業化、創新性的金融、藝術、文化、科研等高端服務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政府有意發展首爾周邊的衛星城。以首爾和仁川為例,二者的合作多于競爭,頗為典型的是2001年啟用的仁川國際機場,取代首爾的金浦機場成為韓國第一大機場,堪稱韓國航空交通樞紐。而首爾曾經最大的金浦機場則轉為國內航班機場使用。鑒于機場建設耗費的土地太多,放在首爾并不劃算,韓國政府靈活調配各方資源,發揮緊鄰首爾的仁川的土地優勢。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