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偽綠色”建筑
原因: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措施:將綠色建筑轉化為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行為。薛建認為,在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初期,政府行政干預的帶動和促進可以對其產生很大幫助。但是,僅僅靠行政手段來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難免會出現為了完成任務而敷衍了事的行為,也有可能會造就一批“偽綠色”建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綠色建筑轉化為市場需求,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推進,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發展。薛建說,讓市場看到綠色建筑所帶來的效益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發展綠色建筑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只有綜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綠色建筑產業才能獲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他認為,綠色建筑的效益可以分為顯性效益和隱性效益。一般來說,顯性效益可直接體現出來,且受益主體清晰;而隱性效益一般不直接體現出來,受益主體多而雜。綠色建筑的顯性效益即是其經濟效益,可以通過計算相關的財務指標對其進行評價,而其隱形效益主要包括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過對已有的綠色建筑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綠色建筑可以實現24%-50%的能耗節約,降低33%-39%的溫室氣體排放,節約40%的水資源,減少近70%的廢棄物排放。如果能夠制訂相應的獎勵機制,將這些節約下的能源轉化為設計、建造、運營、使用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直接認知的經濟效益,“偽綠色”建筑將徹底失去存在價值。
原因:建筑運營方、使用者缺乏環保意識
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綠色概念
“我家小區是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設計建造的,陽臺上設置了雨水回收系統,用于回收雨水澆灌小區綠地。但是,現在很多住戶把洗衣機放到陽臺,把雨水回收系統當作下水管道,用來排放污水。”薛建說。近年來,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對此,薛建指出,綠色建筑的實踐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建筑師具有生態環保的理念,并采取相應的設計方法,還需要建筑運營方、使用者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這樣才能確保綠色建筑在全壽命周期中實現節能、環保、健康、舒適。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投入,加強對綠色建筑的宣傳力度。他說:“行業主管部門應該多花一點兒時間和資金,讓老百姓更多地了解綠色建筑,不僅要讓業內人士了解,更應該讓基層群眾了解。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如果能夠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將對綠色建筑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提高綠色建筑的社會認可度,北京市去年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培訓工作,并加強與媒體的合作,以“建筑綠標,怎樣讓生活更環保”為主題,向廣大市民介紹與綠色建筑相關的工作情況,以“發展綠色建筑,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在報紙上進行宣傳,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官方網站上創建了“綠色建筑我參與”專題板塊,及時發布綠色建筑相關標準規范、工作動態,并與網友在線溝通。
正在觀看綠色建筑社區宣傳展板的張阿姨說:“以前我覺得節水、省電就是綠色了,通過媒體和社區的宣傳才知道,原來不僅僅是要少用,而且要實現循環利用。”
由此可見,在基層普及綠色建筑概念,讓百姓了解綠色建筑帶來的各種效益,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人們的綠色意識,可以有效推動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徹底消除“偽綠色”建筑的生存空間。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