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前瞻性規劃喚回城市藍天
春暖花開,正值踏春好時節,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暖風拂面、繁花似錦、游人如織,但不少游客卻戴著口罩。他們紛紛表示,不愿閉門在家辜負這春天的美景,卻又不想呼吸被霧霾籠罩的污濁空氣。
覆蓋全國130萬平方公里的霧霾天氣,給人們帶來的不只是污濁的空氣,還有對當前城市規劃合理性、城市治理有效性和城市發展可持續性的反思。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空氣條件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空氣質量標準,有專家把霧霾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覆蓋歸咎于快速城鎮化發展和城市規劃不合理。
因“氣”制宜規劃城市
的確,片面追求外在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重視眼前利益,輕視長遠利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道路需要人們去反思當前的城市發展思路。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指出,霧霾天氣頻現和氣候變化有著直接關系,而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方面,氣候條件對于城市選址、土地利用、街道走向以及建筑形式布局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國古代匠人營國,無不“因天才、就地利”,順應自然,趨利避害,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環境。
另一方面,城市建設也影響著氣候環境。城鎮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改變了城市下墊面(大氣底部與地表的接觸面)的自然屬性,裸露的土壤和自然植被被大量的硬化路面代替,阻斷了自然的水循環路徑,改變了地表的熱力性質。城市建設密度增大,建筑不斷增高,使近地面粗糙度增大,城市平均風速減小,影響了局部地區通風能力,導致城市氣候環境發生改變,引發城市霧霾等一系列問題。氣象學家也曾經強調,如果不重視城市建設對局部地區氣象環境的影響,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會給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建成區的快速擴張,城市的氣候狀況越來越差強人意了。以平均風速為例,據北京市氣候中心觀測資料顯示,北京中心城地區的平均風速在20世紀70年代為2.49米/秒,80年代為2.32米/秒,90年代為2.16米/秒,2000年至2005年平均風速為2.28米/秒。就總體水平而言,風速略呈減小趨勢,減小率為每10年0.05米/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通風能力和污染物的擴散,直接導致了霧霾天氣出現。
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進入新一輪發展期,城市結構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新的積聚與分散。各地區、各建設單位擴地、增高、增加建筑容量的需求從未減退。“在哪建、建多少、怎么建”是規劃管理者和設計者始終面臨的問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城市轉型期間,積極把握氣象規律,因地制宜,因“氣”制宜,科學規劃,興利除弊是所有規劃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霧霾天氣警告城市發展
霧霾,不是讓我們停下城鎮化的腳步,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平衡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公眾健康這三方利益,抓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離開經濟發展抓環保是“緣木求魚”,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因此,我們要統籌協調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帶動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的轉型。
霧霾天氣對快速的城市發展提出了警告,通過城市規劃合理安排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城市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空間秩序無疑可以起到消除和抑制環境污染的作用。現在,城市密集的人口和擁擠的交通加劇了大氣污染情況,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合理規劃城市布局與結構對于處理城鎮化進程中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城市規劃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
業內專家建議,在城市的空間布局中,應該通過確定城市的空氣重點污染源在現狀用地上的分布情況以及影響范圍制訂城市規劃的評價體系。
第一,要確定城市空氣污染源。不同的城市,由于用地結構、地形地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城市職能分配的不同,污染源的主要成分以及在空氣污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盡相同,因此要針對不同的城市情況進行分析。
第二,明確城市空氣污染分布情況及輻射范圍。對城市空氣污染源進行分析歸納后,應將主要的污染源準確定位,并結合當地的主導風向與地貌情況,對周邊的用地情況進行分析。以污染源為圓心,以一定的指標為半徑,劃定其輻射范圍。
第三,對現有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用地布局進行評價。根據城市空氣污染分布情況及輻射范圍對現狀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用地布局合理性進行評價,為進一步改善用地結構作參考。
第四,合理化調整城市用地布局。根據以上的材料分析,從城市的宜居性考慮用地布局方式,確定城市合理的規劃結構與發展模式。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走城鎮化道路,繼續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繼續推動城市經濟增長。如何“喚回藍天”、“留住藍天”?歸結起來就是要解決好城市發展與城市環境的問題。城市發展與城市環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關系,沒有城市的高速發展,城市環境也不會得到有效提升,而忽視城市環境的城市發展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
為了應對未來城市的快速發展變化,規劃工作者必須不斷完善城市規劃的技術和手段,使城市規劃越來越有能力采取前瞻性的措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從而探索人類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與生態環境共謀發展的突破口。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11部門公布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聯合評審,按照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傾斜,優先考慮改革意愿強、發展潛力大、特色較鮮明的中小城市、縣、建制鎮的原則,同意將北京市順義區等111個城市(鎮)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詳細】
各地文旅“特色小鎮”政策速覽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下簡稱“三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147號,提出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詳細】
荷蘭Nes Noord小鎮城鎮規劃和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Nes Noord位于Schagen的東北端,在鐵路、省級公路、Nes和河道圍合成的區域內。HOPSPER負責為這座擁有400座住宅的小鎮做整體規劃。目前,該區域的開發正在進行當中,第一批居民已經入住。【詳細】
從倫敦到北京 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治理環境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是必須清楚,要從根源上治理當代中國的霧霾問題,僅僅重復西式的治理思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真正從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在啟動東方智慧的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