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規劃3.0版“探秘”:跳出北京規劃北京
2014-05-07 09:41:25 來源:中國經濟報告 瀏覽次數:
2004年,我所承擔了北京市產業布局研究課題,提出疏解中心城區功能,終止城市建設“攤大餅”的進程,在四環至五環之間構建生態圈,在五環之外建立城市新區。但這些建議并沒有被完全采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下稱《總體規劃》)雖試圖改變單中心城市結構及“攤大餅”擴張模式,但該規劃提出,構建“兩軸”(沿長安街的東西軸和城市中軸線的南北軸)“兩帶”(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多中心”這一新的城市空間結構,而所謂“多中心”即是中關村、CBD、金融街、奧運村等,仍然聚集在中心城區內。該規劃雖然提出“加強外圍新城建設,中心城與新城相協調”,但外圍新城由于數量過多,投資環境不好,并未吸納更多的產業和人口,而中心城區的功能卻進一步聚集。2005年1月,該《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之后,北京市對舊城內被暫停的131片危改項目做出調整,決定35片撤銷立項,66片繼續組織實施,30片組織論證后實施。這些項目仍沿用高強度開發模式。
2013年2月,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實施效果與戰略思考》指出,《總體規劃》實施幾年來,全市人口增量的60%,經濟增量的73%,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的50%仍集中在以舊城為核心的中心城區,中心城區仍是全市人口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承載區。中心城區既有的城市功能不斷膨脹,單中心問題更加棘手。
與此同時,北京由內向外的圈層蔓延也不可遏止。據有關部門調查,2000年至2010年,北京人口增長的空間聚集與擴散并存。中心城區的人口持續加密,三環路和四環路之間的人口密度增量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增長近0.5萬人;四環路和六環路之間人口進一步填充,共增長約420萬,成為人口總量增長的主要區域,占總增量近70%。
北京城鄉建設用地仍然呈現圍繞中心城區圈層蔓延的態勢。2011年的衛星解譯圖顯示,北京五環路之內的空間已被基本填實,“城市大餅”正在向六環路攤去。
進城上班、出城睡覺,成為許多北京人的生活常態,交通大潮由此掀動。2013年3月8日,北京地鐵日載客10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且成常態。這意味著北京每個月的地鐵載客量可達3億左右,接近美國全國人口總數。
京津冀規劃的前世今生
記者:最近10多年來,北京單中心城市結構及“攤大餅”擴張模式不但未能改變,反而愈演愈烈,那么,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規劃卻為何遲遲難以出臺呢?期間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肖金成:事實上,所謂“京津冀一體化”之說最早出現于1982年。然而,京津冀經濟合作的設想直到2004年才提到國家層面。該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在河北廊坊召開京津冀區域合作會議,三省市發改委的領導及河北省各地級市的領導參加了會議,會后發表了《廊坊共識》,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京津冀經濟合作拉開了序幕。
200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規劃的編制。當時編制規劃的動員大會是在唐山召開的。之所以選在唐山,是因為歷史上唐山的發展水平和地位均比較高,與京津差距并不是太明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唐山和京津就不在一個層面上了,與兩市規模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語。
那次動員大會提出,用一年時間完成規劃編制。當時規劃范圍是“2+8”。“2”指北京、天津,“8”指河北省除南部的邯鄲、邢臺、衡水外其他8個地級市。
當時的背景是,國家“十一五”期間要推動區域規劃的編制,計劃先搞四個試點:京津冀都市圈規劃、長三角城市群規劃、成渝經濟區規劃、東北地區規劃。第一種類型是都市圈,就是以北京、天津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第二種類型是城市群,最初確定的范圍僅包括長三角16個城市;第三種類型是經濟區,包括成渝經濟區和東北地區。
四個規劃試點幾乎同時啟動,其中東北地區的規劃于2007年編制完成并獲得批準,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和成渝經濟區規劃于2010年獲得國務院批準。而京津冀都市圈規劃直到“十一五”規劃期末也沒有被批準。“十二五”規劃中,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已不知所蹤,代之以“首都經濟圈”。
記者:“十二五”關于首都經濟圈是怎么規劃的呢?
肖金成:2011年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重點推進河北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等區域發展,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