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6周年:感恩奮進的中國力量中國夢
5月是個溫馨的時節,又是繁花似錦的時節。明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當時光走過6年,試看天府之國滿目生機。若不是那些地震遺址和紀念館,很難把她跟8.0級特大地震聯系起來。回望汶川,銘記來路,若不是那些勵志的標語、感恩的橫幅,不易駐足發現是災后重建的繁榮小鎮、美麗村莊。如今的巴蜀大地,見證了應對巨災的中國力量,感恩奮進力量創造了無數個中國奇跡、世界奇跡。
歲月的步伐堅定而凝重,我們沒有忘記六年前的5月12日14時28分那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八級強震重創川蜀,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災區山河破碎,鄉鎮變成廢墟,生靈慘遭涂炭。今天當指針再一次走近“5?12”,轉眼間迎來震后的第六個春天。6年來,一首首涅槃重生的史詩,記錄著96.57秒的裂痕已被含悲奮起的合唱的2190個晝夜跨越所填補,描述著昔日破碎的山河,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煥發出勃勃生機,永遠孕育著感恩奮進的前行夢想。
“以百姓之心為心”的人本觀念銘之于心、踐之于行。在一場堪比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汶川特大地震面前,英雄的災區人民不僅戰勝了自然災害,創造了物質家園的重建奇跡,還完成了精神家園的修復與新生。震后6年來,無論是災區還是重災區,一項項惠民政策飛向千家萬戶,數萬名“三孤”人員得到妥善救助,千名因災致殘學生的假肢終身安裝和更換,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新農合”實現全覆蓋。當災區的人們再次回望,記憶里眼之所及,是美好與陽光。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我們回看災區穿越災難,在黨中央、公務員的英明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災區群眾不畏艱難毅然前行:房子起來,信心起來;產業起立,發展起跳;收入起色,生活起跑。“通過災后重建,災區跨越20年”。這是災區干部群眾的共同感悟。昔日滿目瘡痍、舉國情牽的地震災區,新場鎮、新村莊拔地而起,新樓房、新民居鱗次櫛比,新學校、新醫院設施完備,新企業、新園區生機勃發。時隔六年,汶川所有災區已經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然而人類發展的腳步從不因困難而止步,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一次次地跌倒,卻能一次次地爬起重新出發。痛苦的歷史不是讓我們沉淪,而是化作潤物的春泥,再次滋養怒放的生命。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之所以在浴火重生中實現精彩蛻變,創造人間奇跡,是因為“中國精神”所迸發出的“中國力量”,用感恩奮進的“中國夢”譜寫的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歷史新篇章。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