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人工"穿堂風"吹跑霧霾靠譜嗎?
城市大氣中的污染顆粒本可隨風而散,但越建越高的樓房,卻把污染牢牢“鎖”在了上空。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地另辟“風”徑,提出了“引風吹霾”的方式,即在城市規劃中騰出通風的“風走廊”,借由“穿堂風”來吹散霧霾。
這樣人工“引風”的方式靠譜嗎?“穿堂風”真的可以吹走霧霾嗎?
南京布局6條通風走廊,范圍內排放廢氣企業將全面退出
今年年初,《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向社會公布,其中首次提出“清潔空氣廊道”的概念,并明確給出“時間表”:在2014年底前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以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在2017年底前,“清潔空氣廊道”內排放廢氣的企業將全面退出。
"清潔空氣廊道"的提出,也是為了遏制環境繼續惡化,逐步改善空氣質量,為子孫后代留下清潔空氣。”南京市環保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徐小怗說,當前,不少城市普遍存在工業企業布點不斷侵害環境質量、房地產開發不斷蠶食生態功能區的現象。因此,保證城市主風道暢通,減少污染物在城市上空逗留的時間,對改善城市空氣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向德國魯爾區學習,在一個工業區的周圍,有大片的森林為公眾的健康護航。”徐小怗說。
記者了解到,在計劃中,南京布局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目前,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發揮作用。但個別生態通風走廊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清潔空氣廊道”要與南京生態紅線的劃定聯系起來,涉及到工業布局調整,牽扯到一些利益主體博弈,需要多部門協同、企業配合,共同推動,不可能一蹴而就。
“引風治霾”國內實際早有先例
記者了解到,打造類似南京這樣的“清潔空氣廊道”,實際上在國內已有不少先例:
—上海夏天多刮東南風,秋天多是西北風,所以,上海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即世紀大道;
—武漢市去年在國內率先啟動《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編制工作,利用氣候數據、地理地貌信息、規劃和土地利用信息等,對武漢市風道基礎條件進行定量分析,建立武漢市風道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武漢市風道總體布局初步設想;
—杭州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部門也正在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的霾等污染物“吹”走。
“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意識地營造出"風走廊"或是"空氣走廊",可以緩解霧霾天氣的發生,減少熱島效應的產生。”采訪中,多位環保專家表示,這些生態通風走廊就像城市的一個個大“出氣孔”,可確保郊外的涼爽空氣吹進來,把主城的熱空氣置換出去。
防止規劃被蠶食,“風走廊”不是靠花錢
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姜有山說,其實,南京本身就有一條天然的“風走廊”,即長江。但是,由于長江周邊的高層建筑阻隔,使得這條“風走廊”不能被充分利用。
姜有山認為,治霾的關鍵是減少大氣中的污染物,風的因素只是其中一方面,并不能徹底解決霧霾的問題。
“在城市規劃中,原本就有“生態走廊”“綠廊”的概念,目的就是加強通風空氣交換。”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董衛教授說,這個概念是從國外學習過來的,比如莫斯科、倫敦的城市規劃中非常重視綠廊、綠帶的布局。
“提出概念就要執行到底。”董衛說,目前,國內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南京都在規劃制定時考慮風廊,但最后規劃實施又成了另外一回事,都被建筑蠶食掉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建筑師崔愷說,目前,“造城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升溫,但多數城市規劃并未考量霧霾的影響因素。現在,各地都在談節能環保,但一些決策者更關注節能產業的發展,看重的是有表現性的節能材料生產,卻并不太重視少花錢降能耗的設計方式。但事實上,設計“風廊”的目的,是將綠色帶進入城市,讓城市與自然不要隔離,建筑也要通過自然采光、采風,這一切應靠規劃設計來解決,而不是靠更多地花錢。
在采訪中,一些城市規劃專家也表示,治理霧霾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建筑無序的狀態是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必須靠時間慢慢消化。新建的不合理建筑則要等使用期滿才能拆除,所以,真正形成良好的城市環境,估計還要有幾十年。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
南京鼓勵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2月25日起至12月30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意見。《辦法》明確,地下空間優先用于建設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等。鼓勵建設商業、工業、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