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利器
最近,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這無疑是福建的重大利好。當然,國家在給予福建政策指導的同時,也出了一道大題,就是要福建先行先試,引領示范。因為生態,不單是福建的事,也是全國的事;不單是福建科學發展的選擇,也是全國科學發展的選擇。
生態本意是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自有生命開始就有了生態,它也是一個演進過程。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生態漸漸招架不住了,不由自主地偏離了方向,人們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重視生態,無疑是暴殄天物,自我造孽。因此,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讓生態補上現代化的課,正本清源,從容地站在工業化的肩膀上。
福建山清水秀,是天賜的生態之園。森林覆蓋率65.95%,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2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9.5%。12條主要河流水質常年保持為優,水域功能達標率為98.4%。雖然基礎好,但不等于可以高枕無憂。福建還有許多荒山,林分質量參差不齊,時常也有行人在大街上捂鼻子、帶口罩,經濟與生態矛盾日益突出。生態質量與百姓的期待、國家的要求還有差距。福建要抓緊實現生態現代化,做全國的生態標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生態建設,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的倍增性和滲透性將賦予生態建設新引擎,加速快進,回歸應有的狀態。沒有信息化的生態建設,就像沒有武器的士兵,一樣抵擋不了現代農業、工業的沖擊,也會被迅猛的經濟浪潮沖垮。推進生態信息化,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發力:
一是創新發展。就是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現代經濟不僅講規模、講速度,更重要的是講質量、講效益,我們必須從節能、減排、降耗、增效上下工夫。要想做到這一點,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是不二之選。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將顛覆時空界限,打破生產要素的約束,增強實體經濟的張力和彈性。要推進企業信息化,普及應用系統軟件,包括OA、ERP、CRM、SCM、CAD、CAM、CAPP、PLM等,普及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維化、精益化。大幅度提升服務比重,使生產與消費契合,需求與供應平衡,遠離過剩之痛,實現循環經濟。創新發展不是某項技術的創新,而是處處創新、時時創新、人人創新。實施IT改造,需要大量信息化的明白人,要大力推行CIO制度,不僅傳統產業,IT企業也要有CIO,實現傳統與IT思維的無縫對接。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福建省12株古樹喜摘“中國最美古樹”桂冠
中國最美杉木【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