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舌尖上的美食與生態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2》讓“雷山魚醬”和“跳跳魚”一夜成名,但這樣的盛名很可能是野生動物的噩夢。
制造魚醬的原料“爬巖魚”棲息在水流湍急的小溪中,吸附于光滑巖石上。由于數量少、捕捉難度大,當地人都是自制自吃。導演非常聰明地選擇了“原始漁獵”的場景,以營造一種古老而與世無爭的氛圍。在這種語境下,“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頗具原生態的美感。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幾大電商網站早早策劃了“舌尖專題購物”活動,待到節目一播出,西藏野生蜂蜜、雷山魚醬等,在極短的時間內售罄。不僅如此,電視上那對貴州夫婦最近也不斷接到各方人士的電話。據說男主人已經產生了將自己村的魚醬做成產業的想法,而當地政府也表示將會給予支持。與爬巖魚一樣,跳跳魚也在一夜之間撩撥起食客們的味蕾……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產業化是不可避免的,不難想象這些野生魚類的命運。實際上,野生魚類的數量一直在減少。《舌尖2》第一集在拍攝一對夫婦出海打魚時,漁民說,也許再過10年就沒有魚可以打撈了。
問題不僅僅在于數量的減少,還在于功能的消失。自然界中每一個物種,作為生態系統里的一環必然有其特定作用。以跳跳魚為例,它們匍匐于泥涂上覓食底棲硅藻、藍綠藻和有機質等。眾所周知,湖泊、海灣等緩流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特征是“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氧量下降,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質惡化”。而以藻類為食的跳跳魚如果某一天滅絕了,海水的污染是否會進一步加劇?
此外,由于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是互相關聯的,因此對野生食材的追求很可能會直接導致對當地其他生物的破壞。比如片子開頭,西藏青年爬樹采蜂蜜,在爬樹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把斧頭砍入樹皮,以便自己能夠向上攀爬。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對于樹木的傷害卻極大。所謂“樹怕傷皮”,就是因為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在樹皮內側的韌皮部,如果樹皮被環剝,篩管被割斷,養分的輸送會中斷,這會導致樹木死亡。
祖先們在漫長的歷史上,已經將那些適合于人類食用的動植物馴化或者人工種植了,因此到現在仍屬于“野生”的動植物,多半意味著某種危險的禁忌。2007年3月,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發生食用跳跳魚中毒事件,其中16人中毒,1人死亡;2013年3月,雷州市也發生了同樣的中毒事件。兩起食物中毒最初都以為與食用跳跳魚有關,后經專家鑒定該魚種為云斑裸頰蝦虎魚,外形與跳跳魚極相似。事實上,即便是正宗的跳跳魚,也同樣存在食物中毒的可能。華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系主任劉文生認為,如果跳跳魚吃了海水中有毒的藻類,也會在體內積累毒素。比如有一種“雪卡毒素”,曾發現數百種毒魚因攝食劇毒藻類而在體內積累該種毒素,人若食用這樣的魚,毒素則會進入人體內,輕度中毒會出現腹痛腹瀉的癥狀,重度可能導致身亡。
鳥為食亡是為了生存;而人類“拼死吃河豚”,是為什么呢?
(作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讀博士)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江西公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
江西省林業廳30日對外公布該省2016年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大數據。2016年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為14951.34億元。本次評估結果與2011年評估結果比較,僅森林的生態效益就增加了1863.22億元,增幅23%【詳細】
中國青少年將首次參與聯合國生態系統研究
達爾文之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