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申遺沖刺:27座城的百億賽事
2014-05-30 07:55:00 來源:時代周報 瀏覽次數:
長城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時,包括鄭孝燮、羅哲文在內的學者曾提出大運河也應該申遺,但囿于種種原因,運河一直沒有申遺。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列入了新的世界遺產種類。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著“運河三老”之稱的學者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以《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為題,聯名致信18個運河城市的市長,呼吁加快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認為:“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千萬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流。”
“過去運河申遺一直鼓不起勁來,對于運河究竟該怎么保護,尤其它是個活態的文化遺產,一直爭議很多。在運河上做點事情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究竟誰來掌舵,誰來協調,這是個很大的困難,所以運河申遺一直很緩慢在前行。”朱炳仁這樣回憶。
由于經濟價值的喪失,自覺去保護一條全長1794公里、貫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變得幾乎難以實現。從2006年開始,有人提出“重新開鑿運河”、“重建漕運總署衙門”,在山東濟寧召開的一次運河大會上,有專家呼吁把整個運河重新挖出來;更早的時候,還有人提出要把大運河建成“水上高速”,包括開挖被湮沒的古河道、重建分水工程等。
2006年3月,5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提交了《應高度重視京杭大運河的保護和啟動申遺工作》的提案,呼吁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并在適當的時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是年5月,全國政協組織專家考察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活動的情況,對運河全線進行調查研究,并通過《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宣言》。這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原先榜上無名的京杭大運河列在首位。
彼時的一個現實是,在運河沿線的各省市,基本上各自為政,處于散亂狀態,使大運河實際上成為各段各地的“小運河”。為此,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下稱“聯合申遺辦”)作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在2007年6月成立。
當時,揚州、濟寧、無錫都在爭這個牽頭城市,另一個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杭州則沒有提出申請。彼時的杭州正專注于西湖申遺,“如果杭州在當時提出申請的話,應該會很有競爭性。”杭州市運河綜保委副主任高小輝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揚州、濟寧、無錫三個城市各有特點,但揚州的優勢更明顯,現存的運河河道揚州最多、歷史關聯度最高。更重要的是,揚州地方政府對運河申遺十分熱心。”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由此,揚州成為了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牽頭城市。
在國家文物局的組織下,2008年3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揚州召開,明確了大運河申遺的工作方案,決定以城市聯盟的形式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會議還決定將通往河南洛陽的隋唐大運河整合進來,把“京杭大運河申遺”改稱為“中國大運河申遺”,涉及城市則擴大到33個。
自大運河計劃申遺以來,“全線申報”還是“片段申報”,一直是各界廣泛探討和反復爭論的問題之一,國外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運河都是全線或整段申報,它們往往是保存完好的技術范例、風景優美的連續水道。
此外,文物界更大的爭議來自于:大運河究竟該保護什么?是河床還是沿線城鎮?是水工設施還是港口碼頭?那些已經湮沒的地方怎么保護?那些干涸的老河床、排污的臭水溝怎么辦?那些已經消失的水渠要不要重建?
對于大運河這樣龐大的遺產,如何像其他文物古跡一樣向人們整體展示,也成為一個難題。
“基于中國大運河各段河道特征各異、遺存面貌豐富的構成特點,我們主張選擇各河段的代表性段落構成系列遺產進行申報,這是能夠滿足世界遺產有關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的優選申報策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一位人士如是介紹。
在反復討論中,專家學者們爭論焦點最終集中在是否將浙東運河列入申遺范圍。有專家表示,運河申遺重點在于人工痕跡,浙東運河作為一條自然河道,人工開鑿痕跡顯然不多,自然不該列入運河申遺范圍。
有的專家則認為,浙東運河是目前大運河中自然和人工雙系統并存的唯一運河段,應該納入申遺范圍。“南宋時期,它是南宋王朝的生命線,漕米、食鹽和其他物品的運輸和人員往來等,都有依賴浙東運河。”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多輪溝通后,意見逐漸統一。最終,浙東運河也被納入到了大運河申遺的范圍。
遴選確定申遺點
2009年4月,由國務院總牽頭,8個省市和13個部委聯合組成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正式建立省部協商機制。至此,大運河申遺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和行動。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