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在第四十三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對外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介紹,《報告》分“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大型陸表水域面積時空分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城鄉建設用地分布狀況”等4個主題,力求從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等多個層面綜合反映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的真實狀態。
其中,“城鄉建設用地分布狀況”分報告利用世界上第一套全球地表覆蓋30米分辨率遙感數據制圖成果,提取出全球城鄉建設用地的空間分布信息,進行空間格局解讀與時空變化分析,在國內外均屬首次。《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城鄉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18.75萬平方千米,占全球陸表面積不到1%,其中美中兩國共占全球的1/3;2000—2010年全球新增城鄉建設用地5.08%,近半數分布在中國和美國;中國受快速城鎮化影響,城鄉建設用地增加顯著;全球新增城鄉建設用地的土地來源半數是耕地。
《報告》指出,1982至2012年全球植被生長總體呈現“濕升干降”的時空演變規律,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總體有利于濕潤區的植被生長,不利于半干旱和季節性干旱植被生長有關。1982至2012年全球各大洲和全球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的葉面積指數(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葉片總面積占土地面積的倍數)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波動特征與1995年以來尤其是2000年以后全球氣候變暖具有明顯的響應。
同時,《報告》表明,201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為26.7億噸,同比增長1.7%,小麥產量好于上年,玉米、水稻與大豆產量基本持平,有利于改善2014年糧油供應形勢。根據2014年第一季度監測結果,當年南半球小麥總產量增長明顯。由此預測,2014年大宗糧油作物供應形勢可能向好。
《報告》顯示,中國大型陸表水域面積排名亞洲第一,占亞洲大型陸表水域面積近10%,空間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其中,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總體上呈現增加趨勢,南部區域增加最明顯,可能與氣候變暖引起的冰雪融化有關;長江中下游湖泊群面積變化受降水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鄱陽湖和洞庭湖水域面積年際變化大,總體呈現明顯萎縮趨勢。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廖小罕表示,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體現了我國遙感監測水平提升和參與全球事務能力的增強。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詳細】
珍稀物種逐漸回歸北京
近期,北京發現了一株命名為“北京無喙蘭”的蘭花新品種。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介紹,近年曾發現多個首次出現在北京的物種,如扇羽陰地蕨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