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的古羅馬道路交通規劃
如今的阿庇安大道
公元前312年,監察官阿庇安·克勞狄烏斯·凱庫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主持修建了“阿庇安大道”。這條全長212公里的道路使用了大量石灰石和硬石,有的甚至是從遠處運達的,所有石塊都整齊地切割成多邊形并用混泥土連接,整條道路異常堅固結實,被譽為是之后羅馬筑路的“樣板”,至今仍在使用。
羅馬的道路堅固耐用,對于軍事大道和重要干線,一般會采用四層的鋪筑方式。挖掘深度一般可達1—1.5米,最下層是用一些小石塊,砂漿或粘土作地基;第二層是不透水層,用小卵石,碎石子,磚塊和混泥土混和夯實;第三層用摻有石灰,沙子,水泥的優質混泥土鋪在地基之上,并用機器磙壓結實;最后一層則用鑿刻平整的石塊或碎石鋪成,而且中間略微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兩旁。對于次要的或是私人的道路則可能省去表面的鋪設。
直到現在,在英國、法國、德國、埃及等國家,一些羅馬古時的道路仍完好地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英國的華特令大街(Watling Street)和弗希路(Fosse way), 前者是連接倫敦和蘇格蘭的北方大道的一部分;后者則連接著倫敦和??速愄?。
古羅馬不斷完善對于城市道路系統的整體規劃,盡可能地考慮人們居住的需要。此外,道路設置的驛站、里程碑等又進一步提供了更多便利。
最初,一些羅馬城市的街道相對狹窄,加上人口眾多,道路擁堵的情況十分嚴重。在之后的城市規劃中,羅馬吸取教訓,更加重視城市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例如,古羅馬著名建筑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曾經指出一些在城市規劃中應該注意的細節:在城市周圍筑起城墻,接著在城里劃分建筑用地,按照天空的各個方向定出大街小巷。正確的設計應該是讓小巷擋住風向,因為風如果冷的話就會有害身體健康,熱又會使人懶惰,含有濕氣則會致傷。因此,必須避免這些情況。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