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聲音"
作為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代表,唐大明宮遺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絲綢之路之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這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展現,也是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發出“中國聲音”:即在面積幾平方公里甚至數十平方公里的眾多城市區域內大遺址保護的理念或模式得到國際文化遺產界的認可,從而為東方城市大遺址保護提供新夢想。
“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
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以中國為首的東方文明史上以土木為主要結構的大遺址保護占據重要地位,但“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的狀況往往迥異于西方以石為主的遺產現實。中國專家多年探索,漸漸由一個個文物點的保護擴展到面——文物區域的保護,其中考古遺址公園就是近年文保領域較為推崇的一種形式。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考古遺址公園是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國內被評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大遺址保護項目12個中西安占3個,其中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較早且遠離城市,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則處在西安城市的核心區,與明城墻直線距離不足500米,周邊是發展多年的建成區。
據了解,為破解大明宮遺址保護難題,地方政府努力保持大明宮的整體格局,杜絕了許多大企業“進駐”這塊西安明城墻和西安北二環之間的黃金地段。讓大遺址在周邊區域城市改造提升過程中受益,對破解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10月,西安市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及周邊城市環境的改造,得到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機構、國家文物局等國家有關部委以及陜西省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按計劃,整個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規劃面積19.16平方公里,其核心區域――以大明宮遺址為主體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占地3.5平方公里,將對大明宮遺址實現全面保護展示。
根據規劃,整個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周期為八年,分三步實施:2008年,基本完成遺址公園內的拆遷工作,啟動建設;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2015年,全面完成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初步建成一個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示范新區。
傳統道北地區,變身市民公園
據專家介紹,大明宮遺址所處的西安“道北”地區,近現代以來是河南難民的聚居地,幾十年來被棚戶區和城中村占壓,遺址及周邊城市環境差,社會民生亟待改善,特別是隨著西安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明宮遺址已經從西安城市近郊區成為城市中心區,城市建設、遺址區居民的生產生活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由于堅持以民為本,和諧拆遷為宗旨,大明宮保護辦用“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統籌發展思路,目前已完成了聯志村、自強村、先鋒村等13個整村和道北棚戶區的拆遷。同時堅持“政府主導,安置先行”的原則,興建了八府莊園、泰和居等十大安置小區就地安置群眾。
專家考察后普遍認為,大明宮遺址及其周邊地區的保護改造項目的實施,對保護文化遺產、改善民生,改變西安道北地區落后面貌,促進西安城市均衡、和諧發展等,有重大意義。
尤其重要的是,唐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開放,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大型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改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美化了城市環境,增強了民眾的自豪感,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也成為絲路申遺的重要節點。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斬獲世界建筑節景觀獎
今年的世界建筑節頒獎典禮日前在德國柏林舉行,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及其土人設計團隊完成的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斬獲世界建筑節景觀獎。【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8日驚艷亮相
以“美麗四川·五彩涼山·度假天堂”為主題的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7月23日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將作為重要的節點活動內容亮相文化旅游節。 【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啟動
7月23日,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的主要配套活動之一,“文化之根·旅游之魂——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西昌火把廣場開展。 【詳細】
文化遺產要走出“重創收輕保護”怪圈
繼湖北神農架今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之后,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0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這當然是一個令國人自豪的喜訊。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地方,特別是一些著名景區,在申遺成功后,走進了“重創收輕保護”的怪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