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多個城市擬規劃“城市風道”疏散PM2.5
去年,本市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是國家標準的兩倍多。本市何時才能實現PM2.5濃度達標?在昨天的城市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市環科院院長潘濤表示,2030年本市PM2.5年均濃度有望達標。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表示,本市正在系統地研究“風通道”,以更好地為污染物的流出疏散通道。
北京PM2.5濃度秋冬最高
潘濤表示,研究表明,北京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濃度均比1998年明顯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濃度達標。
去年起,本市對PM2.5開展了監測研究,發現PM2.5濃度在冬季(12月至2月)均值最高,達87.14微克/立方米,春季(3月至5月)最低,為68.67微克/立方米。夏季(6月至8月)為79.96微克/立方米,秋季(9月至11月)為81.13微克/立方米。
目前,本市每年都公布污染物濃度下降的指標。對此,潘濤建議,污染物濃度的下降指標最好以3至5年為周期的滑動平均值來制定,以更好地為制定減排措施提供數據支持。
《北京環境總體規劃》明年完成
潘濤認為,當前北京的減排潛力縮小,難度加大,減排能力十分有限。據了解,目前,環科院正在編制《北京環境總體規劃(2015年-2030)》和《北京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其中,《北京環境總體規劃》明年編制完成。該規劃以2030年環境質量達標為目標,確定適宜的城市發展規模、結構和布局。
潘濤表示,環科院正在測算北京的PM2.5濃度是否能夠在2030年達到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并將措施分攤到逐年進行測算,如果措施有效,潘濤認為,2030年PM2.5達標是有希望的。
“失效”區域應重新劃入生態紅線
市環科院生態與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劉春蘭介紹,該院正在進行本市“生態十年”的課題研究,以觀察過去十年本市生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初步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十年隨著城市擴張,原先對綠化隔離地區或者城市擴張隔離起關鍵作用的一道隔離帶、二道隔離帶逐漸喪失其作用。因此,劃定生態紅線就可以把這些區域重新劃進保護區域,通過恢復或者重建,讓它們起到應有的隔離作用。此外,北京污染特別嚴重的地區應劃入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本市正在系統研究“風通道”
有觀點認為,北京在北部植樹造林,雖然防止了沙塵暴的發生,但是卻干擾了風的走向,造成南部污染物積聚。對此,劉春蘭表示,所有工程措施都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比如北京市北邊建了很多風電場,但是實際上它改變了局地環流、氣候,所以我們建議在重大工程建設以前,應該做好可研和決策咨詢。”
劉春蘭介紹說,環科院評估了本市平原區綠化工程生態效應,主要評估了百萬畝林地建設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作用,“平原區綠化最明顯的效果是種樹,而不是‘種’房子,因此它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從減排增容的角度來說也有明顯效果,尤其是對大顆粒的塵,它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但是對于像PM2.5這種細小的顆粒物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因此改善細顆粒物還是應該從源頭控制。”
劉春蘭介紹,國家氣象局和北京市氣象部門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中將有一個專門章節研究北京風的通道,同時也應考慮把“風通道”納入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總體上來說,在北京的主導風向上對建筑的密度、高度的控制要留出空間。這將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也給城市內部的熱量的疏解留出通道。”
■相關鏈接
多城市謀建“通風走廊”
昨天,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謝紹東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風通道多年來都是氣象科學家研究的方向,而且已經取得相應的共識,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風通道已經客觀存在。從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北京的風向對污染物的擴散具有白天南轉北,夜里北轉南的特點,也就是說白天河北等地的污染物隨風傳輸到北京,到了下午或者夜間,北京的污染物逐漸向南擴散。但謝紹東強調,通過風通道疏散污染物只是輔助手段,要降低污染物的濃度,最關鍵還得靠減排。
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嘗試風通道。今年年初,《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就提出“清潔空氣廊道”的概念,布局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并明確要在今年年底前徹底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在2017年底前,“清潔空氣廊道”內的污染企業要全面退出。上海也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即世紀大道。武漢市去年在國內率先啟動《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編制,擬建立武漢市風道評價體系。杭州市則希望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吸引”進主城區,吹走霧霾。
■專家說法
城市規劃給風留道
效果有待實踐檢驗
在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中專門研究風的通道,在北京的主導風向上對建筑的密度、高度的控制要留出空間。對于這樣的研究,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張明英昨天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個構想從城市規劃層面充分考慮了氣象條件,特別是風經常經過的通道,出發點和設想都很好,但是最后的效果有待實踐檢驗。
張明英說,北京處于大陸季風氣候控制,冬天盛行刮西北風,夏天盛行刮西南和東南風。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一年四季風向不同,甚至一天之中的風向都在不斷變化,大家可以經常聽到天氣預報中有北轉南風、南轉北風等描述,風向的變化是十分復雜的,很難和你的“設計”吻合。這意味著,就算給城市特地留出了風的通道,可能一處通道也只能適應一個方向的風,而不“適用”于另一種風向。
另一個之所以說需要實踐效果來檢驗這個設想的原因,是因為一座城市的建筑對于風從高空刮過來說,影響微乎其微,頂多只能影響地面風。“喜馬拉雅山脈對風的影響自不用說,太行山、燕山山脈也有很大影響,但相比之下,城市建筑不會有多高,對風影響的效果很難說。”
長辛店生態城
預先規劃“微風通道”
作為永定河綠色生態帶上的重要節點,規劃總面積為5平方公里的“長辛店生態城”,率先采用了“微風通道”的概念。據相關設計者介紹,通道設置其實不需要任何額外投資成本,這種理念的重點在于嚴格規劃,生態城里街道的布局與夏天北京的風向一致,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微風通道,使得夏天的風能夠順暢通過社區,而一系列微風通道,則讓整個生態城、每個社區都能夠保持風道的順暢。
根據測算,通過微風通道的設置,夏天能給生態城“降溫”約2攝氏度,減輕了“熱島效應”,建筑不會因為空氣不流通而存留污濁空氣,空氣的快速流通也使得PM2.5等污染物能夠很快擴散,整個社區公共空間將讓居民感到很舒服。
據了解,微風通道這一理念是傳統建筑學上常見的,許多傳統小鎮都留有自然通風的渠道,而現在國內的建筑則多考慮單一建筑的自然通風問題,5平方公里生態城里的微風通道,在國內都是罕見的。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北京花卉市場疏解搬遷現狀調查
從去年開始,北京花鄉花卉產業園、盛芳國際花卉總部基地、北京四環花木中心(四環花海花卉市場)、九州卉通花卉市場、花香源花木場、神天龍園藝場、金奇樹花卉市場等大型花卉市場相繼關停,商戶們的最終去向成為花卉從【詳細】
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啟動建設
占地16000畝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將啟動建設。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豐臺【詳細】
濟南:擬規劃14條風道打造“穿堂風”
等風來!雖說濟南防霾治霾不靠刮風靠作風,可一旦惡劣天氣出現,被【詳細】
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預算增加一倍至65億美元
據媒體5月7日報道,知情人士稱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開發商在看到上海迪士尼樂園取得的成功后,決定將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預算增加一倍至65億美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