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研討"環境歷史中的城市與鄉村"
由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德國慕尼黑大學蕾切爾·卡森環境與社會中心聯合主辦的“斯土斯民:環境歷史中的城市與鄉村”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日本等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6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德國慕尼黑大學蕾切爾·卡森環境與社會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黃興濤分別在開幕式致辭。陳雨露高度肯定了國內外環境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指出鄉村與城市是農耕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繁衍、發展的兩個基本場所,也是人類與自然界不斷妥協、對抗與交流的棲息地,二者在自然與文化的各個層面上發生著復雜的交互作用。從環境史的角度探討城市與鄉村關系,將會使我們對人與自然之間的歷史產生新的叩問與反思,為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提供一種歷史性的借鑒。
本次會議分主題演講和專題討論兩個階段。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美國環境史學會主席的威斯康星大學杰出教授威廉·克羅農為大會作了題為“都市的種種自然:環境史中的城市與鄉村”的演講。他強調,作為本次會議主題的城市和鄉村不僅是相互依存的客觀存在,也是某種具有文化意蘊的范疇,在環境史研究中使用這些范疇時,需要對其進行有效反思。結合自己在《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與大西部》一書中的研究,他講述了19世紀的芝加哥如何在同腹地之間進行不斷的自然資源交換中成長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的過程,并指出從環境史角度理解城市與鄉村關系,需要在時間、空間和思想維度上打破城市和鄉村邊界,發掘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生態與文化關聯,建立人工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雙向聯系。
與會學者圍繞“環境的特性”“物質的循環”“規劃城與鄉”“權力關系”四個專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討論。涉及的問題包括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關于環境認知與歸屬感中存在的沖突,圍繞食物、能源交換和廢品處理等形成的城鄉物質循環系統的演變及其對城鄉關系的影響,政府、市民、農民等不同行為主體在認知和行為等方面對城鄉環境的塑造,連接城鄉的不同等級的權力在城鄉變動中發揮的作用及其聯系等。大家還就一些延伸問題,如自然觀念的文化建構與解構,史料選擇和使用中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訴求,自然災害和疾病對城市和鄉村的影響,中西傳統生態觀念的差異等,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在會議總結時指出,面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重新思考和發現鄉村與自然的價值,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缺少現代性反思的盲目的城市化終將導致人與自然的割裂。通過發掘中國古老哲學中的生態價值以及吸取西方城市化進程的經驗教訓,將為我國尚在進行的城市化建設提供生態角度的歷史借鑒。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