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鳳凰古城洪水:城市建設應重拾“風水”
鳳凰古城的汛情,而是來自2010年6月的一篇報道。那時,鳳凰古城曾經碰到“50年一遇”的洪水。
時隔4年,“百年一遇”的洪水再度讓鳳凰古城損失慘重:19.6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居民和游客12萬余人,受災店鋪近4000家。而2010年《財經國家周刊》的報道曾說,鳳凰縣四面環山,城區依沱江而建,汛期水漫河堤、內河淹城的情況并不罕見。10年來,也曾發生2004年、2008兩次洪水,2004年一度危及沈從文故居。
時不時遭遇“N年一遇”的洪水,除了天災,顯然也有人禍的因素。之前那次洪災發生后,相關報道中就說長潭崗水庫修成之后,大大緩解了鳳凰古城的防洪壓力,于是很多鳳凰人像是吃了定心丸,一些建筑日漸向沱江兩岸靠近。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碧輝門”,采用紅砂條石筑砌,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一道堅固的屏障。但隨著旅游開發,城墻外的沱江河邊,全部建起了房子,原來的防洪功能不復存在。2010年古城被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溪河引起的嚴重內澇、排水不暢。水利局雖然對小溪河每年清淤,但泄洪效果并不理想,而想要對小溪河道斷面拓寬,又很難實施,因為很多建筑騎在小溪坎上。
在今年的洪災面前,鳳凰古城建筑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薄弱、景區景點開發無序等頑癥,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比如說近些年來新修的數座橋梁離水面特別低,在洪水中不僅不能通行,反而成為行洪的障礙。
其實,所謂的鳳凰“古城”,在多年來商業開發的熱炒之下,早已成為“新城”,而這樣一座處處酒吧的妖冶新城,既沒有維護好古城原有的行洪方式,又缺乏靠譜的現代化防汛手段,于是隔三差五就會和沱江“掐一架”。鳳凰人所指望的長潭崗水庫,說白了還是“堵”的思維,而在湖南這樣一個多雨的地方,更需要的顯然還是一條寬闊、暢通的水道,需要離河道遠一點的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學上講究“風水”,其中固然有迷信的成分,但也包含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道理,一個城市如果不給風和水留出合理的通道,就難免遇到各種問題。
就在今天,有報道說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發布《構建北京“新風大系統”》的研究報告。報告中列舉了國內外一些城市建設通風廊道的案例,比如德國慕尼黑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大道,猶如給城市安裝了新風系統,使得城市空氣質量提升效果顯著。
對此,環保部城市環境管理專家組成員彭應登表示,北京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城區原有的通風走廊已經不存在了,目前要建新的風道不太可能。
“原有的通風走廊已不存在”,這樣的現狀令人傷感。原來,我們在失去胡同、古建,離“北平”越來越遠的同時,也失去了曾有的“風水”。但逝者不可追,來者尤可鑒,接下來,我們不妨在長期的規劃中更刻意地關注一下城市的“風水”。比如說,在百年規劃中設計出應有的城市風道,風道上不再批建高層建筑。那么幾十年后逐漸拆除舊建筑的時候,新的通風走廊就會顯現出來。
再比如,如今通州新城、順義新城、京津冀城市圈等都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之中,那么這些城市的建設,能不能更多地借鑒以往的經驗教訓,別再和大自然擰著干?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屋頂——中國古代建筑的冠冕(多圖)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概述【詳細】
鳳凰古城應該退出“官商”合謀模式
據報道,湖南鳳凰縣政府日前發出《鳳凰縣人民政府關于暫停景區驗票保留景點驗票方式的函》,稱景區合作經營三年試營期今年即將到期,鳳凰旅游整合經營主體幾經磋商仍無法達成合作協議。為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經研究決定自2016年4月10日起,暫停景區驗票,保留景點驗票方式。【詳細】
鳳凰古城4月起將暫停圍城設卡驗票 保留景點驗票
今年4月10日起,鳳凰古城將暫停實行3年的景區驗票,保留此前的景點驗票方式。在3月30日鳳凰縣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景區驗票方式已不適應新的旅游市場需求,在3年試行期即將期滿之際,政府根據各方意見和評估作出了暫停景區驗票的決定。【詳細】
鳳凰古城取消148元門票 核心景點仍需購票
昨日鳳凰縣委宣傳部向媒體表示,自2016年4月10日起,鳳凰古城將暫停景區驗票,保留景點驗票方式。游客今后進鳳凰古城游覽不必再購買148元的“捆綁式”大門票,只需要在逛小景點時購買相應的門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