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進程中的審美景觀生產
【注釋】
① 西奧多·赫斯伯格著,白華山譯:《新城市史:邁向跨學科的城市史》,載于孫遜主編:《都市文化研究:都市、帝國與先知》,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第326頁。
② 劉士林:《都市化進程論》,《學術月刊》2006年第12期。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0頁。
④ [法]弗朗索瓦·佩魯著,張寧等譯:《新發展觀》,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64頁。
⑤ [美]阿諾德·伯林特著,張敏、周雨譯:《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77頁。
⑥ 康少邦等編譯:《城市社會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1頁。
⑦ [美]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譯:《第三次浪潮》,三聯書店,1984年,第159頁。
⑧ 薛毅:《上海摩登的再解讀》,載于高小康主編:《城市文化評論》第1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第38—39頁。
⑨ [日]山本良一主編,王瑩、崔揚譯:《1秒鐘:全球規模的環境變化》,《書摘》2006年第10期。
⑩ [美]阿諾德·伯林特著,張敏、周雨譯:《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78—79頁。
(11) 馬力:《環保“城考”百余城市被點名》,《新京報》2006年9月5日。
(12) 參看《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0—251頁。
(13) [英]霍布斯鮑姆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3頁。
(14)(15) [美]阿爾溫·托夫勒著,任小明譯:《未來的震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20—21頁。
(16) 康少邦等編譯:《城市社會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頁。
(17)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http://www.jiangmen.gov.cn,2004—07—06 20:48:11
(18) 呂賢如:《高新區:自主創新的加速器》,《光明日報》2006年9月15日。
(19) 《蘇州工業園的新加坡味》,《經濟參考報》2006年7月3日。
(20) 郭培章主編:《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75頁。
(21) 靖學青:《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城市體系》,文匯出版社,2005年,第65、68頁。
(22) 《新北京究竟新在哪里 宜居城市成為最大民心工程》,《人民日報》2006年7月24日。
(23) 《浙江杭州:企業大搬遷,一座城市的選擇》,《杭州日報》2006年7月11日。
(24) 童曙泉:《首鋼舊址將建創意“夢工廠”》,《中國文化報》2006年8月29日。
(25) 周憲:《“讀圖時代”的圖文“戰爭”》,載于《現代性視野中的文學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54—155頁。
(26) [美]阿諾德·伯林特著,張敏、周雨譯:《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11頁。
(27) 盧丹梅:《城市生態設計的后現代思想》,網易園林,2005—5—8。
(28) 邢兆遠、孫發永:《棗莊:文明生態孕育和諧人文》,《光明日報》2006年11月9日。
(29) 厲無畏:《我看到了別人園里的果子》,《文匯報》2006年9月10日。
(30) 《南京廢棄廠房“搖身”變藝術街區》,《光明日報》2006年8月17日。
(31) 《無錫工業遺產:舊跡重生的三把“鑰匙”》,《無錫日報》2006年4月18日。
(32) 《北京:到798廠趕當代藝術的大集》,《北京青年報》2003年9月26日。
(33) 《蘇州河畔點石成金的登琨艷》,《外灘畫報》2005年12月31日。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