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畫中的開封園林景觀
2014-08-05 08:42:41 來源:開封日報 瀏覽次數(shù):
三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名作《金明池爭標圖》,即是金明池的園林景觀寫真圖。圖畫中的金明池呈正方形,四邊用磚石砌成,岸邊有圍墻呵護,垂柳搖曳。池的中央有小島,小島的四周也用磚石砌成,小島的邊上建有欄桿,島上建有5座大殿,由圍墻連接成一個圓周形大院,在池的四邊也有一些高低不同、造型各異、富麗堂皇的樓臺亭閣。大殿的南邊建有拱橋,如飛虹之形(當時人們稱之為仙橋)。橋的南頭是水池的南門,門的東邊也有一座大殿,因殿基與觀臺呈半島形楔入池中,當時人們稱它為臨水殿。金明池的北岸有3座大屋建在水上(即澳屋),澳屋之間也修筑了小橋與護欄。雖然該圖未能盡展金明池的全貌,但從中已知金明池的大概布局。這幅圖畫與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所描寫的金明池可以相互印證。
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收藏于天津博物館,縱28.5厘米,橫28.6厘米,工筆設色繪于絹本之上?!督鹈鞒貭帢藞D》描繪了當時北宋在端午節(jié)舉辦龍舟比賽的情景。張擇端在不足一尺見方的絹本上將周圍約9里30步的金明池及岸邊的景物、人物悉數(shù)生動摹畫下來,且畫面呈現(xiàn)出開闊、疏朗的布局。它描繪了皇帝在皇家園林賜宴群臣、觀龍舟競渡的場面。別看這幅圖不足一尺見方,上面卻描繪了1000多人。賽龍舟是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的一項習俗,至今每逢端午節(jié)也會舉辦龍舟比賽。計成在《園冶》中所說的“納千傾之汪洋,收四時之浪漫”之盛景也只有在這樣的大園中才可以領略到。園中湖面遼闊,建筑與之相較下顯得較小,水岸用石頭砌筑,整齊劃一,轉(zhuǎn)彎處用曲尺形彎折,無自然曲線。這種岸邊石砌,用曲尺做折,不強調(diào)自然曲線的理水手法在宋代大概是主要庭院鑿池手法,在《東京夢華錄》的《收燈都人出城探春》中就有“曲折池塘”的記載。園中鑿池的理水屬于靜態(tài),水態(tài)寧靜祥和,波瀾不驚。引活水入園,則是屬于動態(tài)。一般活水為溪水或是河水自流,開辟水渠,截一股活水進園,增加園中情趣和生氣。水流或緩或急,但生生不息。水聲潺潺再與園中鳥鳴相合,此乃園中之趣?,F(xiàn)在的開封園林還是從水門洞引入黃河之水進入清明上河園和龍亭公園的水域。
四
對于山水園林的設計、建造,其影響最為直接的是山水畫的發(fā)展。我國山水畫經(jīng)過五代荊浩、關仝的開拓發(fā)展,到宋代一躍而抵高峰。這時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描繪江南山水的輕嵐淡墨、煙云流潤,以李成、郭熙為代表則善寫太行峰巒的雄渾,對開封的園林景觀都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特別是御畫院藝學郭熙的《林泉高致》畫論,可以說是造園藝術境界的藍本。他說,山把水當成自己的血脈,把草木當成自己的毛發(fā),把煙云當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鮮活起來,有了草木就顯得繁盛,有了煙云就更為秀媚;水把山當成自己的臉面,把山亭水榭當成自己的眉目,用打魚垂釣來彰顯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顯嫵媚,有了亭榭更顯明快,有了漁釣之人才更空曠落寞。這是山水畫應有的布局構思,其實也是造園的布局構思。關于山,郭熙還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師法造化,中得心源,胸中自有丘壑峰巒,這不僅是畫師之修養(yǎng),也是造園設計師的基本功。北宋山水畫論和山水畫的發(fā)展,對開封的山水園林,特別是對艮岳的規(guī)劃設計的影響十分直接。在這種文化藝術氛圍下,又借鑒唐長安、洛陽的皇家園林規(guī)劃技術和后周遺留下來的東京園林基礎,使北宋開封的園林景觀藝術躍上了高峰。
園林景觀是立體的山水畫,是人們在追求山水畫意境之余實現(xiàn)回歸自然的另一途徑,就像現(xiàn)在的市民在陽臺養(yǎng)花是對農(nóng)耕時代的緬懷一樣,園林的營造是對山水田園的向往。園林的“境”是組成園林的各種視覺景觀,園林的“意”是造園者通過園林景觀所表達的對人生、社會的深刻理解和傳遞給游賞者的不同觀感,不只體現(xiàn)自然美景,更以不同的景觀組合使游賞者觸景生情,營造出一個物象外的精神世界。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