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文化空間設計需整合思維
中國以前的文化展示空間設計,常局限于博物館、美術館中,并且往往認為展示就是陳列,少有主動傳遞信息、與觀眾互動的意識。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漸改觀,近年來更是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加強以及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的相繼舉辦,大大拓寬了對空間一體化設計、展示設計的理解,在展覽、文化空間設計上呈現出很多新的探索。
在當今中國進行文化展示空間的設計,首先要重視設計各個環節的對接和融合,進行整合設計,因為單純從某一階段、某一局部進行的設計一定是片面的,會導致前后脫節、軟硬分離等問題。國外已有的建筑主體與展示空間同步一體化設計的經驗可資借鑒,這種合作可以避免常見的內部展示空間設計和既有建筑銜接的難題。兩個團隊一起構建設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大的建筑景觀規劃到最后內部細節的設計,都由兩個團隊共同完成,最后融為真正的聯合體或者是一體化設計,這應該成為國內進行空間設計的一個趨勢:盡可能打通建筑與空間設計,不適合打通的地方就按照專業區分分別進行。
展示空間的多元化、多功能需求,也應該得到重視。以前博物館固定的展示空間比例要占到80%,一旦設立就很難改動,而現在大家都希望在同一個空間中呈現不同的空間展示效果,希望能夠多元化地利用空間,因此現如今對于展示空間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空間分割、組合的靈活度。比如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中,除了馬王堆展區是固定的以外,其他60%—70%的空間都可以隨意布置不同的展覽,這便是為了應對社會對博物館空間、展示的多元化需求而進行的設計。
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呈現方式進行新的發掘和轉化,也是文化展示空間設計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歷史文物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對于文物中歷史傳承關系的展示和優秀文化的弘揚,是博物館陳列工作的主要目的。今天,博物館的陳列不應再是簡單的文物擺放,而要思考如何與當代人的信息接收模式、體驗模式進行對接,或者進行媒體轉化、藝術轉化。比如,在2005年和2010年兩屆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中,都面臨怎樣利用“中國符號”的問題,盡管設計界對此多有爭議,但是最終的設計并不是單純地拿來,而是從國家文化形象表達的角度、從世界各國觀眾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對“中國符號”進行了轉化,并且在設計中嘗試了于傳統中置入新的技術手段和互動方式,如愛知世博會中國館內的多媒體浮雕藝術墻——華夏文明之旅,是在壁畫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中加入了多媒體電視墻、互動裝置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內,將《清明上河圖》進行了動態化、媒體化放大展出,給觀眾以新鮮的文化和視覺體驗。
除了對文化空間設計本身的思考,設計師還應該有更強的文化自覺。近年來,國內大建博物館、美術館,這于整體文化戰略而言是好事,有文化項目才能給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持,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決策層、大眾、設計師都歡迎。但在這個建造的浪潮中,也出現了個別問題,尤為突出的是,某些建筑變成了政府的政績工程,導致一些地方不顧實際地進行拔苗助長、定指標,比如每個城市都要有兩館一廳、一館一廳等,可能有些地方并沒有足夠的文化資源、管理條件,但還是要建造、運行這些場館,甚至還有好幾個城市都提出要建成博物館城、區。博物館不能簡單地說建就建,關鍵要看有沒有這種文化的傳承和積累,否則就算建了博物館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甚至維持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不能只為了經濟利益就配合這種浮躁的做法——其結果會造成一些“批發性設計”,面貌雷同,形式空洞。設計師應該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放慢節奏,多斟酌、多調研、多積累,做一些和歷史、文化相對應的視覺形態的生成,在設計師可掌控的范圍之內,讓空間設計作品感強一點、文化性強一些。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