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要延續傳統文化根脈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呈現快速迅猛發展的勢頭。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人去地荒,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農村發展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時代和條件不同,世界各國所走過的道路各不相同。
英國在19世紀50年代實現了城市化,城市人口從總人口的30%增加到70%花了300年時間,辦法是剝奪農民土地,把農民趕到城市;美國花了100年時間,辦法是兼并土地,使失地農民自然流入城市;拉美地區在工業化時期也出現過城市化發展的迅猛浪潮,有的國家城市化率接近80%,但過度城市化卻導致城市人口大量失業和城市居民貧困化。
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該怎么走?需要根據國情,走自己的路。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農業國家,鄉村始終是傳統中國文化的根脈。作為有13億人口的大國,農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時,必須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真正把廣大鄉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基層民主、環境優美的新農村。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國家制定相關政策以外,精英人才的引領作用不可忽視。
光明日報“新鄉賢·新鄉村”系列報道,不僅提供了不少鄉賢回鄉重構傳統鄉村文化、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成功案例,而且對鄉賢文化的探討非常有意義。
千百年來,多少從農村走出的賢人志士以自己的學問、智慧和品德,成為鄉民的楷模和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文化繁榮的中堅力量。今天,浙江、江蘇等地一批新鄉賢陸續回歸故里、反哺桑梓,不僅給當地鄉民帶來了經濟收益,同時傳播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基層治理的現代化。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鄉賢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現象,愿其在新時期進一步發揚光大,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發揮新的作用。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從建筑看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今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工作,其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雖屬文化問題,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物質載體則遍布于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規劃【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