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國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來的
韓國首都圈:
“多核連接”緩解城市資源緊張
上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首都首爾經歷了沖刺式的城市化進程,人口和產業資源快速集中。為加強對首爾及周邊地區的合理規劃,促進城市均衡發展,韓國政府于1982年頒布了《首都圈整備規劃法》,并幾經修訂,雖然目前許多城市發展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但已收到初步成效。
過度集中帶來發展負擔
韓國首都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口與產業的過度集中。根據韓國2010年底的人口統計數據,首都圈人口總數達到2485.7萬人,相較全國人口5051.6萬,占比高達49.2%。從經濟和社會服務角度來看,首都圈擁有韓國經濟總量的2/3,國稅收入的3/4,有95%的韓國大企業總部和71%的韓國風投企業都設在這里。
人口和產業集中帶來了很多負面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無序開發。以1996年至1999年期間為例,在韓國土地用途變更案件中,首都圈變更面積比重占全國的30%以上。這種土地用途的改變,導致城市用地無秩序的蔓延和擴張,造成了基礎設施不足、公共設施用地被占、自然景觀被破壞、優質農田被侵占、生活環境受污染等負面影響,進而帶來市民生活質量及生活舒適度的下降,以及城市管理成本的提高。
“單核”空間向“多核”結構轉化
2005年底,韓國政府出臺了《第三次首都圈整備規劃(2006-2020)》。該規劃將首都圈分為3種類型區域:密度限制圈、成長管理圈和自然保護圈。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爾全市,通過強制性措施限制首爾市人口過密。對工廠、大學等人口集中誘發設施的新、擴建進行總量控制,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擁塞費。
該規劃明確了韓國首都圈由原來以首爾為中心的“單核結構”空間構造向“多核連接型”空間構造轉化的總體思路。另外規劃還劃分了10個地區圈和業務與城市型產業帶(首爾及周邊)、國際物流與尖端產業帶(水原、仁川)、南北互通與尖端產業帶(京畿道北部)、田園度假帶(京畿道東部)、海上物流與復合產業帶(京畿道南部)等5個產業帶,負擔首都圈的不同功能,使不同地區利用其自身資源和環境優勢,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
初見成效 任重道遠
從韓國政府制定《首都圈整備規劃法》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2年時間,通過幾屆政府的共同努力,首都圈規劃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口向首爾過度集中的趨勢,現已出現逆轉。根據韓國統計廳數據,首爾市已經成為韓國城市中人口凈流出最多的城市,達到10.4萬人。首爾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京畿道的各個新興衛星城。這些城市的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以相對低廉的房價和便利的交通吸引首爾市民入住。高陽、城南等城市就是這樣逐步發展起來的。今年7月,高陽市成為首都圈衛星城市中第一個、也是韓國城市中第十個人口突破100萬的大城市,而京畿道的城南市和龍仁市也有望在今年人口突破100萬。整體來看,從2007年開始,首都圈人口每年的增長量就降到了10萬以下,2011年更是出現了8450人的凈流出。
產業與服務的集中趨勢減退。根據韓國京畿開發研究院數據,首都圈地區生產總值占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990年為47.5%,到2010年僅小幅增加到47.8%,此后開始下行,到2012年末下滑到47.1%。而在首都圈內產業園區面積占全國產業園區比重方面,同樣出現下降趨勢,已從1990年的26.5%降至2010年的19.5%。在高等教育方面,首都圈大學數量在全國占比則由1990年的37.9%下降到2010年的34.5%,在校大學生數量比重也由40%降至38.5%。
啟用新的行政首都。為分攤首爾作為首都的行政職能,分散相應人口,韓國新建世宗市作為新的行政中心。專家認為,世宗市的啟用是中央和地方均衡發展的象征,將有利帶動周邊落后地區的經濟。雖然由于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原因,目前絕大多數公務員仍選擇每天花四五個小時往返于首爾和世宗之間,但隨著世宗市在教育和其他生活條件方面的不斷改善,在分流首爾人口和產業方面會起到積極作用。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