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搬遷后時代 土壤修復之路怎么走?
2014-08-29 10:43:20 來源:中國環境報 瀏覽次數:
燕子磯地區只是整個南京市工業布局優化調整、污染企業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早在10年前,南京就開始對化工行業布局進行調整。
2004年,南京市政府頒布《南京工業產業布局規劃》,明確了“全市化工企業向化工園集中,其他園區禁止上化工項目”的政策。
2005年,南京市政府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主城區工業布局調整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高能耗、高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且不易就地治理、擾民嚴重以及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生態城市要求的企業搬出主城區”。
2006年,南京再一次重拳出擊,先后搬遷了南京化工廠、南京化纖廠等一批污染大戶,關閉了266家落后小化工企業。
從優化產業布局到具體搬遷,3年之間,南京的步伐邁得不可謂不快。這其中,“小南化”和南京化纖廠的搬遷可謂具有典型意義。
作為燕子磯地區最大的化工廠,也是全國重要的有機化工、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小南化”自1947年建廠起,至2007年搬遷,已走過60年的風雨歷程。
2007年11月30日,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羅志軍和市長蔣宏坤合力啟動引爆開關,高達120米的南京化纖廠排氣塔成功爆破,“小南化”38米的精餾塔也被成功拆除,并搬遷至江北新廠區繼續使用。
2010年,南京決定把燕子磯地區作為主城化工整治的重點區域,由此拉開了全市新一輪化工整治和轉型發展的序幕;2011年,南京又全面啟動了繞城公路以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的工業污染企業整治工作。
轉型,已經成為南京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18家企業地塊成為土壤修復重點
污染企業搬遷,但土壤中因仍殘存著各種污染物而變得“有毒”。要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必須進行土壤修復
有了“壯士斷腕”的毅力和決心,污染企業分批有序搬遷后,那些尚殘存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就像是一只擋在土地二次利用面前的“攔路虎”,拷問著城市建設者的責任與智慧。
“用一片狼藉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南京市環保局固輻處處長張世達這樣描述他當年到燕子磯地區搬遷現場時的情景。
面對記者,張世達依然記得起當初的景象:“企業都搬走了,現場就像大地震后一樣,殘垣斷壁。地上污水橫流,化工氣味很重,我穿的衣服上全是味道。”
“這樣的土地,如果直接用做商業或地產開發,可以說是后患無窮、不敢想象。”張世達說。
當時“小南化”搬遷也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冬F代快報》曾報道:“在南京所有搬遷的化工企業中,最受關注的要數到燕子磯地區的南京化工廠了。如今拆遷后的化工廠還留下‘后遺癥’,空氣中還能聞到殘留的氣味,土壤長期被化學物品侵蝕也變得‘有毒’。”
2012年,南京市環保局對全市72幅地塊在出讓前進行了選址環境可行性評估,對其中28幅地塊提出了土壤修復、退讓、功能置換等調整意見或限制要求。“小南化”因土壤受化學品嚴重污染,被否決了商業開發的意向。
張世達解釋說,根據國家及省市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企業搬遷后廠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土地進行開發利用前,必須開展污染場地風險評估,以明確評估受污染程度及修復和處置要求,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別是改為居住用地時場地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
“根據‘先修復、后上市’的原則,針對燕子磯地區產業環境污染的特點,我們委托專門的環境監測機構對企
業搬遷后騰空的土地可能存在的遺留污染問題,進行了科學嚴密的風險篩查和檢測分析,確保從源頭上徹底消除未來土地二次開發的環境風險。”張世達說。
指揮部工程建設管理部部長胡韜告訴記者,在2010年“小南化”等企業搬遷后,指揮部就著手委托專業環境監測機構對這一區域內51家小化工原址的土壤、地下水做了一次全面“體檢”,最終確定對南京化工廠、鐘山化工廠、化學試劑廠等18家企業地塊進行重點治理。
“小南化”地塊“去毒療傷”不輕松
58種揮發性有機物、89種半揮發性有機物、13種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地方達到了10米深,“小南化”土壤修復并不輕松
從誕生到2010年搬遷至南京江北新廠區,原廠區同年底拆除完畢,“小南化”在燕子磯地區存在了60多年。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