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搬遷后時代 土壤修復之路怎么走?
2014-08-29 10:43:20 來源:中國環境報 瀏覽次數:
“這期間‘小南化’經歷了多次的階段性技術改進和企業發展,很多都是原址拆掉重建,所以我們在修復過程中,發現了多處‘車間之下還有車間’的疊加化發展情況,尤其在生產區域特別明顯。”胡韜說。
這也意味著,除了地表殘留的污染外,建筑基礎的疊加,加上由于企業環境管理不到位帶來的長期跑冒滴漏,更是導致了大量的污染物一直被掩蓋在所謂的幾層地表之下。
之前曾有專家指出,對“小南化”的污染土壤進行修復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弄得不好就會帶來二次污染,并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就像醫生給病人吃藥一樣,吃的不好可能會帶來副作用” 。
周建忠將“小南化”的土壤修復工程概括為“早、廣、大、優、嚴”5個字,具體說來就是:土壤修復的起步在全國較早;修復面積大、體量大,整個工程費用大約兩億元,共修復了35萬方的土壤;技術優、工序嚴,全部修復工作都采用封閉運作模式,杜絕二次污染。
在對“小南化”的土壤修復過程中,第一步是評估風險,找準病灶“對癥下藥”。
南京市江南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嚴蘇揚曾指出,給土壤“體檢”是一項技術活:先是摸底,掌握情況后,再有目的地進行取樣、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化工企業都會對土壤產生污染,有的化工企業當年規模非常小,沒有工業廢水排放,幾乎不會對土壤造成危害;另外,當年這些化工企業的辦公區、大禮堂,也不會有污染,這些區域都屬于免‘體檢’的。”嚴蘇揚說。
2012年上半年,指揮部委托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完成了對“小南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風險調查評估報告。
“從檢測評估結果看,主要污染物為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物,”胡韜告訴記者,廠區的污染程度分布還是很明顯:北部生產區污染最重,屬于重度污染區,需要重點修復;南部車間區相對較輕。
根據南京市環保局的監測報告,“小南化”地塊占地700畝,經過兩年的“體檢”,在調查范圍內,一共設置160多個土壤采樣點,共采集了2000多個土壤樣品。
最終在“小南化”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污染物檢測中,檢測到58種揮發性有機物、89種半揮發性有機物;土壤樣品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則重點集中在原“小
南化”的氯堿生產區,檢測到13種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地方達到了10米深。
第二步是編制方案,修復技術“因污制宜”。
嚴蘇揚表示,南北方土地情況差別很大。北方地區地表沒有地下水,可以直接把污土扒掉,然后送去焚燒,換上健康土壤。但南方地區不一樣,尤其是南京,地下水非常充盈,“我們不準備采用換土的方式,換土成本也不低,在焚燒的時候還會產生二次污染。”
根據第一階段調查及評估結果,2012年11月,指揮部委托南京環科所編制了《原南京化工廠地塊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方案》。針對這一場地地下水充盈、污染因子易反應的特點,在綜合比較多種修復技術后,決定采用原地異位修復、原位藥劑注入修復、熱脫附工藝及生物方法等可行修復技術,以祛除污染、降低風險。這一方案于2013年1月份編制完成。
第三步是中試驗證,修復模式“好中取優”。
確定了修復技術方案,指揮部便逐步開展了一系列驗證工作。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首先開展小范圍的小型試驗,經現場取樣和實驗室檢測,確定上述修復技術方案可行。
之后,指揮部通過市場調研、考察篩選,于2013年2月面向全國邀請多家綜合實力較強的環保修復公司,以接近實際修復模式,進場開展中試工程試驗,進一步驗證了修復技術方案切實可行,為實施大面積修復工程的時間周期、可行性、經濟性、安全性等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一步是對污染地塊進行全面修復。
通過招標管控風險,指揮部于2013年底確定修復施工單位,今年3月確定了監理單位;今年5月,完成了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各家編制的《修復施工技術方案》專家審查工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已進場作業,工期初步確定為150天,計劃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土壤及地下水修復,今年內通過南京市環保局修復監測驗收。
攻克技術難題,只是“小南化”土壤修復需要攻克的諸多困難之一。胡韜告訴記者,除了技術上不斷試驗、比較、修正、精益求精之外,土壤修復還要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并嚴控修復過程中的污染轉移。
“污染容易,修復起來可謂難上加難。”胡韜說。
化工搬遷后時代,土壤修復之路怎么走?
南京水、氣、聲、渣污染總量的85%來自四大片區,這些區域在重新啟用之前,同樣面臨著“去毒療傷”的艱難過程
作為修復工程的“技術總監”,胡韜有著更多的感慨。他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關于土壤修復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主管部門也沒有明確的機構來進行監管,不論是施工、監理還是監測工作,都處于起步階段,修復的資歷、設施等也千差萬別。
“比如說,對于土壤修復后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就安全了,國家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實際上,每塊土地的土壤污染情況不同、開發利用功能不同,修復方案和修復目標也就會有所差異。”胡韜說。
胡韜用“摸著石頭過河”來形容這項工作,而“河對岸”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在南京,除了燕子磯地區之外,金陵石化及周邊地區、大廠地區、梅山鋼鐵及周邊地區和長江二橋至三橋沿岸地區(含八卦洲)四大片區也是南京重要的工業區域。
作為南京市重要的石化、鋼鐵、電力和船舶產業基地,這四大片區分布了金陵石化、南化、南鋼、華能、南熱、梅鋼以及金陵船廠等10多家特大型、大型企業。
統計數字顯示,南京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8000億元左右,其中的1900多億元都是從四大片區企業中產生,此外這里每年還可貢獻90多億元的財政稅收。
在貢獻GDP的同時,南京水、氣、聲、渣污染總量的85%同樣也來自這四大片區。南京進行工業布局優化調整、對污染企業進行綜合整治的下一步就瞄準了這里。
今年4月30日,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南京市人民政府提請的關于四大片區工業布局調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議案,出臺了“關于推進四大片區工業布局調整的決定”,以地方法規的形式明確和宣告,南京將用10年時間,實現這四大片區的根本轉型。
根據方案,這四個地區未來將分別位于南京重點建設的新堯新城、江北新區、板橋新城、下關濱江商務區,是南京今后一段時期重要的發展區域。此輪產業結構調整,基本要達到“大企業搬走、小企業關停”的目標,整治后新空出的將近4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將用于發展新型產業及現代服務業。
40平方公里,幾乎等同于明城墻合圍起來的南京老城區面積。這相當可觀的城市新增開發空間,在重新啟用之前,同樣面臨著“去毒療傷”的艱難過程。
“小南化”的土壤修復之路,或可為人們摸索出在土壤修復工程中一套行之有效的“路線圖”。當城市的一根根煙囪被放倒、一座座工廠被搬走后,走上前臺的土壤修復所面對的困難重重和高昂成本,則帶給我們更多的警醒。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