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對我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后來,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莊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并不在于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藝術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樸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據《關中記》載,上林苑設牽牛織女象征天河,置噴水石鯨、筑蓬萊三島以象征東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宮苑建章宮,建章宮北為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稱。
據《史記孝武小記》載.“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小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后世園林有深遠影響,并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這中在宮苑里鑿池筑島,用造闊的方式來摹擬東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
(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遺址的面積至今仍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面積總和的三、四倍。同時,主附水體之間已有明確的仰承呼應關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數量眾多,相互映襯的水面形態,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于龐大宮苑建筑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木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
?。?)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體與水體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長期的一水環一山,一池環一臺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筑組合關系的建立在已往單純的山或高臺建筑為核心,以道路建筑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系的出現和發展,為傳統園林最終采取一種流暢柔美、富于自然韻致的組合方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并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瀛洲”等。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設計理論 | 十招看破中國古典園林構圖法
研究中式古典園林的目的有二:【詳細】
凝固的法式藝術 私藏古典園林
很久以來,無論時代風格、品味潮流如何變換,法式生活的品質始終經典,無國界地在流淌傳承中。融創玫瑰園95號一直堅信,唯有浪漫與優雅、大氣與精致并存才能打造出純粹的法式品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