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 中國古建筑的抗震智慧
云南魯甸“8·03”地震,造成災區數萬間房屋倒塌,但在魯甸桃源回族鄉,一座木結構古建筑——拖姑清真寺卻經受住了考驗,再次驗證了中國古建筑以柔克剛的神奇。該寺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節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在最近幾十年里,其已經安然經歷過5級以上地震20余次。而除了拖姑清真寺外,在我國還有許多古建筑,因抗震而聞名,其建筑結構顯示了我國古建筑蘊含的智慧。
四川馬爾康直波八角碉樓
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在四川馬爾康縣,有一座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直波八角碉樓,其身高43米,已傾斜2.3米,被稱為中國版的“比薩斜塔”。但就是這座傾斜建筑,經受了3次大地震一直屹立不倒。
直波八角碉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乾隆年間主要用于戰時通信和防御。該碉樓先后經歷了1933年疊溪大地震、1976年松潘大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依然矗立。在2008年地震后,該碉樓甚至連一塊石塊都沒有掉落。
在很多人看來,這座已經傾斜的碉樓很容易倒塌,為何其能屹立不倒呢?有專家認為,關鍵還在于碉樓的建筑結構。直波八角碉樓墻壁有近1米厚,從下往上是錐形結構,本身具有穩定作用;同時碉樓經過多年的地質沉降,已形成了較穩定的結構。
天津薊縣獨樂寺
經歷近30次地震不倒
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坐落于天津薊縣城西,建于隋、唐年間,遼代重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大的閣式木結構建筑之一。
獨樂寺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的抗震性。根據歷史記載,其抵御了將近30次規模很大的地震而安然無恙。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史料記載“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幸存,觀音閣獨不圮”。1976年唐山大地震,薊縣城內房屋倒塌不少,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的木柱略有搖擺,觀音像胸部的鐵條被拉斷,但整個大木構架安然無恙。
獨樂寺抗震的奧秘在于斗拱。獨樂寺觀音閣全部采用了復雜的斗拱結構,由上萬個榫卯相互咬合,把數以千計的梁、枋、柱、檁、椽構造成一個嚴實的整體。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達24種。斗拱在整個建筑中是最結實的部分,它相當于現代抗震的圈梁,又具有柔性,斗拱之間的榫鉚能夠變型,吸收很多能量,因而抗震。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