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 中國古建筑的抗震智慧
山西應縣木塔
“明五暗四”剛柔結合
應縣木塔,又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
千百年來,應先木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烈度在5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依然不倒。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許多專家學者就對木塔千年不倒之謎進行潛心研究和探索。
應縣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強的抗震能力,奧妙就在于其獨特的木結構設計。木塔除了石頭基礎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而且構架中所有的關節點都是榫卯結合,具有一定的柔性;木塔從外表看是五層六檐,但每層都設有一暗層,明五暗四,實際是九層,明層通過柱、斗拱、梁枋的連接形成一個柔性層,各暗層則在內柱之間和內外角柱之間加設多種斜撐梁,加強了塔的結構剛度。這樣一剛一柔,能有效抵御地震和炮彈的破壞力。
四川平武縣報恩寺
基礎夯實 手法獨特
平武報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境內,距綿陽市區184公里,正地處我國南北地震帶中部的松潘、龍門山地震帶上。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報恩寺廣場成了平武縣城居民的臨時避難所。
平武報恩寺占地2.7 萬平方米,建于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 年),歷經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數次大地震。當遭遇汶川地震時,該寺的木構造脫榫,墻體開裂,但沒倒塌,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為適應當地的防震要求,平武報恩寺結構上采取了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其基礎夯實得十分堅實,地基內部全用灰土、沙石夯筑,隔震效果十分明顯。報恩寺除山門外,其余多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這些建筑使用大量成組斗拱,不僅使建筑物更顯宏偉壯麗,更重要的是它能承托房梁,支撐屋檐,巧妙地把報恩寺建筑物的柱、梁等各部分連接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進而大大延長了寺內建筑物的壽命。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