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長春火車站的五次建設與改造
暑假開學,長春各大高校迎來了新一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而長春站,無疑是初到長春的學子、游客認識長春的第一個窗口。如今的長春站,貫通南北的高架候車室,數量眾多的自動取票機,包括輕軌、出租車、公交車在內,未來還有地鐵的綜合換乘中心,方便快捷、井然有序。
這座現代化的長春站有著怎樣的歷史,它曾經見證了怎樣的城市歷史、百姓離合?為讓老長春人關于長春站的記憶更加清晰,也讓更多的人透過長春站了解這座城市,本報記者走近長春站,穿行在與長春站有關的遺跡、史實中,去擷取、厘清長春站可以歷數的維修和改造歷程。
長春站始建于上世紀初葉,為日本人所建,它的建設伴隨著濃郁的殖民氣息而來,但也拉開了長春近代城市建設的序幕。初建時只是一個停車場,后改成長春站,建成后,幾乎每年都有維修和改造,但大規模的改造主要進行了5次。
始建長春站 揭開長春近代城市建設的序幕
1906年日本的鐵路權益得到清朝政府的承認后,開始了長達40年的“滿洲大陸經營夢”。此后,日本組建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也就是滿鐵,全面接手日本“滿鐵附屬地”的所有相關事務。
1907年8月開始,日本在長春頭道溝與二道溝之間買下5.6平方公里的土地,位置就是今天的長春站所在地。在這里,日本人開始修筑車站,最初稱為長春停車場,偽滿時期稱為“新京站”,一些老長春則習慣稱它為“頭道溝車站”。“頭道溝車站”從1907年11月3日開始貨運;同年12月1日開始客運;1913年3月,面積4000平方米的長春火車站候車室建成;1921年,長春以北的鐵路改為商辦,之前的火車站遷至這里,改名為長春站。
長春站的修建,揭開了長春近代城市建設的序幕。后來,長春站前廣場修建完成,站前廣場半徑達183米,面積3萬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萬人,而史料顯示,當時長春全市人口才18萬人。在站前廣場修建的同時,日本殖民主義者對“滿鐵附屬地”進行了細致規劃,分成住宅區、商業區、糧棧區、工廠區、公共娛樂區、行政機關區等矩形街區,“滿鐵附屬地”具有濃厚的殖民氣息,是個名符其實的“國中之國”。
增添部分站線 站內設施建設日益完備
1935年11月1日,長春至白城子鐵路正式通車。從此,長春站成為四個方向的鐵路交叉點。在這一年,火車站的站內設施也有了顯著的變化,除站房、倉庫、機車庫外,站內第三、四站臺的地下通道也于10月底完工,重要工程西道口立交橋也于同年12月完工,戰線也不斷增添。
1932年11月1日,滿鐵長春站改稱“新京站”,客運量明顯增長。“亞細亞”號特快列車是當時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屬的著名列車。1934年3月,“亞西亞”號特快列車開始在大連、長春間運行,時速可達120公里,首次運行就創造了以7個半小時跑完長春到大連間701.4公里的紀錄,途中停車的只有大石橋、鞍山、奉天、四平4個車站。“亞細亞”號當時號稱亞洲第一高速列車,其牽引機車為天藍色,客車為茶色,車的整體為流線型,座椅為電紐自動式,車廂內有美式空調裝置。其多服務于日偽的達官顯貴,后由于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失利,“亞細亞”號于1943年2 月停止運行。
爆破拆除老站房 新站房于1994年建成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長春站的客流量不斷增加,到1992年,高峰時期已達到4萬多人次。春運期間,長春站根本容納不了,大部分的旅客在站前廣場候車。要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利益的需要,長春站就必須擴大。1992年5月26日,長春站老站房以爆破方式拆除,這座帶有日本殖民印記的老長春站就這樣消失了。1994年,長春站新站房建成啟用,這是一座現代化的新型火車站建筑。
但對于老長春站的拆除,很多老長春人深感惋惜。記者在查閱史料時發現,當時日本人在對“新京”的城市規劃中也考慮到,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長春火車站的客流量必將飽和,因此在現在的西解放立交橋附近預留的大片土地,規劃日后在此建設新站房。解放后,長春的城市建設也延續了這個規劃,也有說法稱1959年就有過這個動議。但后來,長春還是在舊站原址建設了新站房。
建設北站房 長春站變成南北雙出口
由于站舍和設備陳舊,長春站存在地道滲水、風雨棚漏雨、消防系統及中央空調系統不靈等諸多問題,因此,2003年8月,長春提出對長春站進行改造。同年9月,改造工程啟動。2004年6月30日,長春站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北站房同時啟用,長春站變成南北雙出口。但此時的北站房只有乘車功能,并無候車功能。
建南北貫通的高架候車大廳 建成國內最先進的立體換乘中心
隨著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進入長春站,新建高速列車專用車場已迫在眉睫。同時,龐大的客流,也對車站的承載能力提出了挑戰,改造勢在必行。2008年,長春站北站房開始施工建設,為了減輕客流線路壓力,建立了長白路臨時候車室。
2012年9月北站房正式啟用后,南站房又進入了修繕階段。2013年11月25日南站房重新啟用。升級改造后,南北貫通的高架候車大廳可容納1.5萬人同時候車。此次升級改造的設計理念參考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火車站的先進經驗。建設了國內最先進的立體換乘中心,此后,長春站換乘中心將實現地鐵、出租車、公交車、軌道交通等多種城市交通形式整合,讓旅客享受到“零換乘”的便捷,這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長春交通、便于市民出行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長春首個“海綿公園”已經建成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進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詳細】
長春市園林綠化部門引進12萬株地錦給城市增綠
伴隨著我市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景觀綠化形式也更加豐富。園林綠化部門積極探索和推廣立體、垂直綠化新方式,為城市開辟出更多可綠化新空間,使城市生態建設由平面向空間拓展,給市民帶來更高層次的綠化享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