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落雨城市洗掉一場偽裝的夢
9月1日晚到2日白天,入汛后持續時間最長、過程雨量最大的一場降水襲京。為此,北京市氣象臺一度發出了今年夏天第一個暴雨黃色預警,而順義、懷柔等區縣的氣象臺還把暴雨預警升級到了橙色。9月1日傍晚,央廣新聞也在不停預警暴雨來襲;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在用“黃歷體”善意提醒人們,“今晚不宜加班”。
及時并詳盡的預警當然是好事,人們心理很快就達到戒備狀態。但這感覺多少又有些微妙,面對一場暴雨就如臨大敵,城市真的脆弱到如此地步嗎?
真正的雨災不在于級別,而在于個體直觀感受。任何一處個例塌陷,都意味著城市抵御暴雨的能力存在缺陷。一個習慣性體驗是,每當下雨,甚至是小雨,北京城的交通擁堵情況就會大大加劇。部分低洼地段早就習慣性成為海天澤國。甚至高高在上的天橋也會因為排水不暢,成為“天上的河流”。更不用說處處都由高科技裝點的地鐵站,一有點雨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種阻擋水勢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由鋼筋混凝土嚴密“保衛”的現代城市,為何碰上下雨這個毫不稀奇的自然現象,就會變得束手無策,丟棄看似堅硬的鎧甲?我們不能一味苛責城市的脆弱,需要審視的是,現代文明是否是我們需要的生活文明,物質進步是否等同于生活態度的健康。從物質的欲望都市,到回歸自如生活,還有很長一段泥濘路要走。
越是現代化的外表,可能就越有前現代的粗陋。舉個例子來說,今年年初,一場強降雨將深圳機場新航站樓給“澆濕”了。這不是這座遍布現代科技設施的機場第一次漏水,它在啟用僅半個多月后,航站樓便因受到冷空氣和暴雨的影響出現嚴重漏水。當時機場管理方統計主樓漏點有100個,廊橋漏點為68個。這看上去與機場的外表很不相符——— 不僅請了意大利公司設計,“融合了建筑美學、綠色節能和功能實用等多方面元素”,而且酷似一條“大飛魚”,顯示了獨特的設計感,大有引領潮流的樣子。無奈,“建筑美學”擋不住一時風雨,在南國深圳這座多雨的城市,實在稱不上是“功能實用”。
城市的脆弱只是外表,人心的脆弱才是實質。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座座高而全、大而富的城市,如雨后春筍般節節萌發、生長,可一個個都在暴雨、風雪上栽了跟頭。要說中國千篇一律的城市有多少精致,倒未必見得,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有一張冷酷僵硬的門面。不得不吐槽一下城市規劃者和建設者的審美趣味,多的是制造感,少的是創造力,現在就連最基本的保障能力都令人懷疑了。
當然,我們不能草率猜測在這輪城市建設大潮以前,城市建設就多么盡善盡美。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物質資料缺乏的年代,在“建筑美學”還沒有壓過“功能實用”的年代,城市建設或許沒有現在看上去的講究,保留一點基本的“良心”卻是當時建設者小小的追求。
建設在古城上面的“新北京”每每遭遇大一點的暴雨,就會有人提起總長200余公里的明清排水管網正在發揮作用,從而論證當年城市的建設者多么有“良心”。其實,并不能說從前的排水設施做得有多么高級,那只是少數人的崇古幻覺。然而,過快的發展打亂了城市生長的節奏卻是不爭的事實。古時排水管網設施沒那么先進,但是已足夠滿足當時居民的需求,所以在幾百年后還能發揮功能。而現在排水手段多得是,只是城市生長實在太快了,為一個勁兒向前沖付出的代價就是一頭扎進水里……
我們一邊為了都市建設走得不夠快而誠惶誠恐,一邊為了下幾滴雨澆滅了熱情而沮喪萬分。這種奇怪現象看上去是一種發展的焦慮,歸根結底則是生活方式的迷失,它讓每一個都市人沉淪在偽裝現代文明的泥潭里,做著一場無法自拔的夢。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