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園林綠化恢復城市生態的五個重點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沖擊,也促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或者通過各種手段來恢復自然環境。園林綠化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改善環境。運用園林綠化進行城市生態恢復應注意以下五個重點:
第一,運用綠地系統規劃手段,進行生態環境整體優化。
從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發,強調生態恢復的目標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追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最佳效益。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正確劃分和掌握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類別和特點,修復退化的生態系統,營建良好的生態系統景觀。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僅影響到區域或城鄉大系統的穩定性,而且直接關系到系統的結構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因而要協調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防洪系統、城市建設等子系統間的有序和平衡。通過綠地景觀格局的優化設計,充分利用綠地的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線、帶、塊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達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
焦作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城市轉型中注重生態恢復理論的應用。對城市西部原來采煤塌陷的廢棄地段營建植物群落,規劃建設成2600畝生態植物園,成為城市西部的綠色客廳和天然氧吧。對城市南部因為修建高速公路而開挖土方形成的大坑,利用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大型龍源湖主題公園,將水體生物、微生物、植物、鳥禽動物引入城市。
第二,注重營建帶狀架構,保持景觀連續性。
城市綠地往往處在建筑的重重包圍之中,綠地景觀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在城市中成為一個個彼此隔絕的孤島,難以形成較為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因此,通過設置綠色廊道,規劃帶狀公園等,加強孤立綠地間的聯系,促進生物物種交流,形成連續性景觀,使城市綠地系統化。比如焦作通過建造寬度為數十米的綠色通道,連接城區和大型公園綠地,保持景觀的連續性。
第三,模擬自然植被群落,豐富生物多樣性。
城市園林綠化不僅是對城市中原有自然環境的合理維護與提高,通過人工重建生態系統的系列措施,以及模擬自然的園林設計手段,更是在城市中對自然環境的再創造,以及對園林植被的合理再生、擴大積蓄和持續利用。
近幾年,焦作在城市綠化中注重模擬自然植被群落,通過合理規劃植物品種,在城市綠地中創造豐富多彩、結構合理的景觀。在綠地景觀格局上,有大小綠地、寬窄廊道,以及集中和分散綠地相結合等多種模式。在植物選擇上,側重苦楝、國槐、刺槐、桑樹、皂角、榆樹等鄉土樹種,同時注重保護和擴大黃荊、黃櫨、酸棗、黃背等野生灌木和草本植被使用量,增建生物多樣性景觀。
第四,制定生態遠景目標,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
要充分研究城市遠期發展規模和水平,制定發展目標。在城市向外擴展的同時,要留出足夠的空間為將來安排綠地。將臨時綠地和永久性綠地相結合,同時,重點解決近期環境質量較差、居民游憩困難區域的綠地建設問題。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積極實施生態工程,尋求最佳的區域生態位,強化人為調控未來生態變化趨勢的能力。
下一步,焦作在城市綠化用地和設計方面,將充分結合其山地資源以及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特點,變劣勢為優勢。一方面,使綠地更好地發揮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美化環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滿足植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利用荒地、山岡、低洼地等設置綠地。在綠地規劃設計中,其面積、數量、空間格局等指標以及空間形態要從實際需要出發,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
第五,加強園林建設管護,體現生態綜合效益。
城市生態恢復一般都兼顧多種目標,如綠道體系同時具有生物廊道、城市景觀塑造、城市戶外空間營建、歷史遺跡保護及教育、游憩、觀光等多種功能。在園林建設和管護中,摒棄將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對立的做法,要立足體現園林綠化的生態綜合效益,即城市園林植物通過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產生的生態效益,植物景觀美化城市的環境效益,提供避災場所的城市安全效益,以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旅游業發展所派生的多項經濟效益等。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