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看韓國如何治理“城市病”
在世宗,該市行政中心復合城市建設廳相關人員介紹說,世宗市面積為465.23平方公里,建設規劃共有6大部分,包括中央行政區、尖端知識基礎區、醫療福利區、文化國際交流區、大學研究區及都市行政(地方政府行政)區。城市的中心地區是一片湖水公園。此外,為將城市打造成舒適和放松之地,世宗計劃成為無電線桿、無垃圾桶、無圍墻、無廣告牌和無地上停車場的“五無”城市。 按照規劃,世宗人口有望在2020年達到30萬人,到2030年增至50萬人。代表團成員最關心的是:“世宗目前還在建設,各項條件遠不及首爾,公務員們是自愿前來的嗎?”對此,世宗市行政中心復合城市建設廳發言人李延昊(音)回答說,政府強制規定相關部門公務員必須來世宗上班,許多公務員已把家搬到世宗。此外,房價也是吸引人的一個地方。世宗現在的平均房價約為每平方米2萬元人民幣,不到首爾的一半。李延昊說,現在許多人沒有搬過來不是不愿意,而是許多住宅樓沒有修建好。世宗市政策企劃官安承大表示,世宗市的醫院等基礎設施已完善,等自己的子女完成教育之后,他的妻子也會搬至世宗。
對于世宗的發展模式,長期研究城鎮化問題的易鵬表示:“世宗規劃的50萬人口目標完全能實現,但時間可能比規劃的要晚。中國要學習借鑒韓國城鎮化過程中的綠色低碳,我們的城市在管理水平和能源消耗方面與世宗相比還是有差距。要客觀認識到大城市的疏散必須要遵循規律,不能簡單以政治掛帥來推動。我們需要從經濟規律和人口分布規律來入手,達到疏散的目標”。 代表團團長楊浪認為,從國家戰略上疏散城市的人口、功能,在新城的建設中充分展示環保、綠色以及低碳等理念,并且能帶動就業,“這些都值得借鑒”。代表團成員蘇萍也表示,中國目前可以借鑒世宗市的行政首都這一做法,“可以搬遷部分中央政府部門,分散北京的人口”。
關注拆遷和征地問題的著名律師徐昕問李延昊,世宗市建設過程中“有沒有強拆”現象,對方的回答是:“政府前期做了大量溝通工作,當地居民不同意就一直和他們協商溝通,直到他們同意為止。我們沒有出現過強拆現象”。 釜山:棚戶村就地特色改造 不僅首爾采取疏散、轉移的做法,代表團韓國之行的最后一站——韓國最大港口城市、400多萬人口的釜山也同樣如此。據釜山市國際關系咨詢大使介紹,釜山市通過產業轉移和升級,將部分產業轉移至周邊城市,因此導致釜山人口小幅下降,但這并不影響釜山未來的發展。
在釜山,最讓中國網絡名人印象深刻的是城中村——甘川村的改造。眼下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正需要破解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資金難題。甘川村面積很小,只有0.62平方公里,但人口最多時住過3萬人。甘川村現在以“文化村”命名,據文化村講解員介紹,直到20世紀50年代,甘川還是一個貧困村,住著朝鮮戰爭的難民,當時很多人家只有十幾平方米,村里也沒有自來水和排污管道。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對這種村子常一拆了之,但韓國選擇的是就地改造,改善基礎設施,并注入文化和藝術元素,讓它成為一個富有小資氣質的文化創意區。2009年,當地政府開展公共藝術項目,邀請藝術生和藝術家來裝扮村莊、舉辦畫展,使其逐漸揚名,還被選為“亞洲最美麗的村莊”。甘川文化村以其多層次的社區布局重建,階梯式修建是為了避免房子間的相互遮擋。村內住戶仍用公共衛生間,但里面很干凈,沒有難聞的氣味。不過,據當地老人講,很多年輕人認為這里還是不方便,更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
“甘川文化村曾經是一個貧民窟,但韓國政府沒有一拆了事,而是加入文化因素進行改造。”于昕怡對此感觸頗多。她認為,這樣的做法在亞洲很少見。易鵬認為,這樣的成功案例,對中國的城中村改造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要轉變城鎮化就是“大拆大建”的固化思維,而是可以像甘川村那樣,根據自身特色改造改建。這樣的建設思路能有效防止城市建設“千城一面”的現象。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充分保留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才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其次,這樣的建設方式,要求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易鵬說:“如果不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收入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現狀,中國的地方政府就有無窮的欲望把一片片城中村拆掉,重蓋高樓。”
對韓國“城市治理”的考察,團員們有著各自的體會,但甘川村的見聞讓大家都很認同“城市治理或建設都需要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基本”。楊浪表示,韓國的現代化起步比中國早,因此中國現在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大城市病”等問題韓國也經歷過,韓國在經濟規模提升之后,市政部門重新回歸到對人的關注,對環境與人親和關系的關注。易鵬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韓國城鎮化過程的一些有意義的經驗,能促使我們從不同角度檢視自身的城鎮化之路,結合國情,取長補短。
首爾市政廳,市民去休閑
第一次來韓國,我感到韓國人做事很用心,城市建設也體現出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這些“亮點”從首爾市政府新辦公樓上就有多處體現,甚至新辦公樓可以作為一個“休閑場所”向市民開放,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也很難得。
首爾新市政廳大樓2008年動工,歷時4年多建成,是韓國綠色等級最高的建筑。這座新市政廳就建在原先老的市政廳旁邊,占地面積因而受到很大限制,同時為體現環保理念,設計師就將花園上墻,“綠墻”上種植了14種約6.5萬棵花草。“綠墻”高28米,直達7層,面積1516平方米,首爾新市政廳內因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垂直花園,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除了“綠墻”,新市政廳的雨水和污水被循環利用,廢熱也被用來制熱、制冷。大樓屋頂有光伏發電功能,為室內照明供電。
令人感興趣的是,除政府辦公區域外,市政廳可以隨意出入,地上地下都有供市民休閑的場所。剛走進這個大樓,我還以為走進了一個博物館,而不是平日印象里莊嚴肅穆的政府機構。地下一層的咖啡館幾乎滿員,有首爾市民在這里閱讀或輕聲聊天,度過愉快的下午茶時間。
以這樣一座新市政廳領航,韓國刮起綠色建筑之風當然也就順理成章。首爾市長樸元淳的辦公室每個月對外開放一天。市長辦公室陳設簡單,最顯眼的是便簽墻和植物角。滿滿一面墻的市民留言便利簽,都是從各地匯集來的民意信息。市長把它們貼在自己辦公桌正對面的墻上,每月一換,提醒自己要傾聽人民的聲音。墻角的架子上種著各種蔬菜,市長提倡自己動手種植蔬菜,既環保又新鮮。我想作為一個普通首爾市民,來這里參觀的感觸肯定比我要多,這樣用心思的布置,體現了地方官員執政為民的理念,也無疑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支持率。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