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庫區珍稀植物保護記事:33株古樹搬新家
23日,一株有800余年樹齡的古樹被移栽至高處。
林業人員在摸森林資源“家底”。
“蛇!有蛇!快看!一條黑褐色的蛇!”昨日下午3點許,一聲驚喜中夾雜著驚恐的叫聲,從鄖縣十七孔橋下劃過。
喊蛇的是東風汽車車輪有限公司職工王海江的小孩。待王海江回過神時,只見一條黑褐色的蛇,正慌慌張張往岸上爬,但一眨眼就鉆進石頭縫里,不見了。
為一睹不斷上漲的漢江水,今年41歲的王海江趁昨天是周末,特意帶家人從20公里外的張灣區趕來看水。
昨天漢江水位已漲至160.50米,僅兩個月沒來,十七孔橋下已換了天地:昔日成片的蘆葦和菜地,已全泡在江水之中,成一片澤國。
隨著丹江口庫區水位不斷上漲,棲息于淹沒區的野生動物會跑,淹沒線以下的那些古樹名木、珍稀植物怎么辦?
移栽一棵樹花十萬元
古樹,素有“綠色活化石”的美譽,是我們的先輩和大自然留下來的無價之寶。
曾經的故土家園沉入水底后,房前屋后那些古樹,同時承載著移民的情感寄托。
庫區的古樹是否安好?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路尋訪,在鄖縣鄖陽島一處偏僻角落,新植于此的一株皂角樹引起我們注意:樹干粗壯,翠葉舒展,樹冠修剪一新。大樹背后的登記牌顯示:樹齡510年!
算起來,它跟《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同齡。此樹歷經滄海桑田,從明朝一直活到現在。
“去年6月份移過來的,原來長在海拔160米的地方。”村民韓發明住在古樹旁,出門就能看見古樹。
樹上吊掛著一個個裝有“營養液”的膠袋,同時纏繞著一條條紅綢,隨風飄舞。見我們好奇,韓發明主動解釋:掛膠袋是給大樹輸營養液,通過生物藥劑刺激根部生長;掛紅綢則寄托美好的愿望,“古樹長成精,有靈氣,許愿靈。”
移栽一年多,這棵古樹順利地活了下來。但當初移栽時,費了很大的勁。
負責移栽的鄖縣林業局副局長金有卿說,對淹沒線以下的古樹,一般采取兩種方式安置,或集中外遷或后靠移栽,“考慮到古樹的生長環境和群眾的迫切要求,最終選擇了后靠。”
金有卿介紹,就近移栽前,成立技術指導組,研究制訂遷移方案;移栽過程中,在古樹根部留有巨大土球,大量培植松軟土壤,便于根系生長、抗擊狂風;移栽后,安排專人為古樹輸營養液,適時請來苗木專家會診,掌握其生長動態。
事后經過測算,遷移保護這棵皂角樹,整個開銷約10萬元。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寧夏賀蘭山保護區發現珍稀植物裸果木
近日,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中,于保護區南段大窯溝內發現20余株正值花期的珍稀植物裸果木。【詳細】
這些園林植物守護神 請別傷害它們(組圖)
捕食性天敵【詳細】
植保無人機效率這么高 為何農民難接受?
現如今,植保無人機幫助農耕早已不是圈內的新鮮事。和傳統農耕相比,它可以實現人機分離作業,高效安全、節約勞力,和大型農機相比,它又適合當前我國國情下農民自主經營、種植分散、土地規模不大的區域作業。而植保無人【詳細】
“植物熊貓”金花葵在湖南寧鄉試種成功
記者昨日從湖南寧鄉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獲悉,瀕臨絕種的珍稀植物金花葵在寧鄉縣試種喜獲成功,種植面積已由2014年的幾畝擴大至今年的100多畝,4年累計試種面積近400畝,而栽植培管技術不斷改進提高,產量逐年增長,用途每年增加,產品不僅可加工食用,還可加工成酵素用于醫藥和高端保健食品,經濟效益正在不斷提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