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亭:城市設計中的“無設計”與人本主義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DDON·笛東自2008年成立以來,逐步成為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專業規劃設計公司之一。近日,中國風景園林網記者專訪了笛東總裁兼首席設計師袁松亭先生,請他深入解析“無設計”理念,通過專業視角分析行業熱點,并對城市規劃發表獨到見解。
中國風景園林網:您的“無設計”理念表達了一個優秀設計師對于設計行業的獨特感知,這一設計理念是如何形成并在設計中運用?
袁松亭:“無設計”理念的產生是隨著經歷和閱歷的增長,價值觀發生改變的成果。
我認為,設計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設計包含藝術,卻不能等同于藝術,其本質區別在于設計需要解決功能問題。那么該采用什么手法去解決問題呢?這就涉及到設計師價值觀的導向。“無設計”理念有三種狀態——無為、無界、無我。
為什么要談無為呢?因為我認為,設計的最終成果不僅是一個加法的過程還是減法的過程。年輕的時候比較容易去“炫技”,喜歡使用各種各樣的分析和推理,然而隨著設計經驗的累積,當我們把旁枝末節的事情剝離開之后,你就會發現問題的實質。正如“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所講,如果掌握了事情本身的規律,就可以直奔重點。從而用最少的筆墨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無為”。
“無界”實際是什么呢?我認為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沒有那么分明,從人類廣義的審美觀來說,或是從解決社會性問題的角度來看,景觀、建筑、規劃等專業實際上是相通的東西。在一個場所里面各種元素的解決方案有可能是方向一致的,所以不能把一個專業或者是行業劃分得過分清楚,這是“無界”。
至于“無我”,意思就是設計做到最后不一定要表彰自己。設計師在年輕的時候都很喜歡張揚個性,但我認為當設計層次到達一定程度時,可能更應該內斂一些。
中國風景園林網:“無設計”理念在城市規劃中具體如何應用?
袁松亭:“無設計”作為一種哲學化理念,在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是相通的。如果我們跳出城市規劃的編制框架和法規體系,可以將城市規劃劃分成“存量土地”和“新增土地”開發這兩部分。
存量土地開發指舊城改造、對原有城市進行重新設計,目前在國內城市建設中占越來越大的比重。因為每個國家在土地開發上都有一個臨界值,現在我們國家已經越來越接近這個臨界值。對于存量土地開發,“無設計”思想的價值在于在原有基礎上植入一些元素,使其產生新的活力和變化,而不是拆掉重來。
“微建設”是我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從“無設計”思想衍生出來的手法。對于存量土地,首先通過“城市診斷”,發現該區域存在問題的根源,通過“微建設”來進行舊城的改造,以達到“無設計”的效果。
“無設計”的理念在城市存量土地開發中的應用比較易于理解,對于新增土地開發,“無設計”強調與原有自然環境的結合,盡量把對原有自然肌理和資源的破壞降到最低,更多地保留原有風貌。
中國風景園林網:目前城市風貌同質化現象極為嚴重。國內的很多城市建設千篇一律,造成“千城一面”、“萬城一貌”,缺乏識別度。你認為如何緩解這種現象,追求具有特色的發展道路?
袁松亭:這個問題現階段確實比較難解決。城市“趨同性”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問題,包括歐美。其中,美國城市的趨同性更加嚴重一點。
“千城一面”的現象在中國比較嚴重,這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國自古有大拆大建的歷史,這也是傳統文化根基中的一種習慣。其次,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是“千城一面”的重要推動因素。城市風貌同質化是工業革命之后促生的一個現象。科技使人們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增強,創造出適用于各種自然環境的現代城市和建筑形式,并進行復制,而且這種復制現象在網絡化、全球化時代變得更加普遍。可以說,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全球城市同質化的問題會更加嚴重。目前“千城一面”不光表現在城市建筑,也包括文化的趨同。
如何才能適當緩解這個局面呢?我認為需要植入兩個因素。首先是自然因素,各地區自然環境的特質是很難復制的,要在原有生態體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自然肌理,如山川、河流、植被;其次是當地文化的發掘和延續,特別是對歷史文化的重新演繹,打破現代文化本身極強的同質性。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笛東司洪順:“藝術當代”是設計理念創新更是情懷堅守
延續經典藝術、回歸當代美學,是笛東在景觀設計中所提倡的理念,同時也是對以人為本設計宗旨的追尋和堅守。日前,笛東副總裁司洪順先生接受中國風景園林網專訪,向我們詳細闡述了笛東【詳細】
笛東臻品|金科·博翠名邸
深藏于心的文化情節【詳細】
笛東臻品丨成都武侯金茂府
東方美學的國際演繹【詳細】
“藝術當代”之景觀的有趣嘗試
以思考創造設計,以藝術豐滿設計,DDON笛東希望能夠延續經典藝術,回歸當代美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