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西:中國發展中環境與生態保護的全球責任
11月1-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舉辦的"2014’新興經濟體智庫經濟政策"論壇在海口舉行。論壇主題為"走向新常態的新興經濟體"。北京師范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今天我想就《中國經濟發展中環境與生態保護的全球責任》這個題目談談我的觀點,主要是來自我們人類發展指數中的一些思考。
我們編制人類發展報告的時候提了幾個原則:
一是有效但有限的運用。因為報告涉及面非常多,我們沒有足夠力量開展很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我們只做了力所能及的部分,這是本報告的局限性。
二是綠色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只要發展不要綠色,是全球都無法接受的。
三是以人類發展的包容與公平為原則。這是聯合國最近強調的原則,我們在冊子中也想把這個指標運用好。關于貧困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聯合國最為關注的。中國3億人口脫貧,使得聯合國第一個千年目標得到了很大的實現,這方面中國做出了貢獻,但是中國目前還有很多的貧困人口,還需要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四是共同責任與同等測度原則。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發達國家應對氣候的時候具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展國家的意見是,工業國家已經發展了一二百年,所以,我們現在排放二氧化碳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五是報告并不涉及到不同國家發展規則和措施的直接評價,而是根據共同指標來進行相對性排名,因此它執行的是同等測度的原則。我們希望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綠色發展階段應互相學習和借鑒,多一點支持少一點的指責,以促進全球的綠色發展事業。當然我們仍要強調,在實際執行中,則要依經濟發展階段與國情不同要有所區別,即強調實踐中的"有區別"。如果測度的原則不同等,我們不敢做比較。但是實踐中做的時候,我們還是給予了發展中國家一些發展權。
我們用了很簡單的指標,12個指標,選取方式源于UNPD的3個指標。我們這個報告學習他們,因為這個簡明的思路非常好,我們在個基礎上擴大到12個指標。我們希望應從人類中心走到地球中心,我們認為人類和地球到了雙重可持續的時候,地球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也有客觀要求,即可持續,以為到一定階段地球資源就不可再生了,所以要強調可持續。因此,我們提出的指標可以概括為"吃飽喝凈、教育衛生、資源長享、天藍氣爽、地綠河清、生物共存"。就這些最簡單的指標來看,如果全世界可以做到,我們就可以起到作用了。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執行署長施泰樂先生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我們的指標,共12個,分兩個類型,人類社會發展方面有六個,資源方面有六個。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包括極端貧困、收入、健康、水、教育衛生,具體為低于最低食物能量攝取標準的人口比例,收入不平等調整后收入指數,健康不平等調整后預期壽命指數,教育不平等調整后教育指數,獲得改善衛生設施的人口占一國總人口的比重,水獲得改善飲用水源的人口占一國總人口的比重。這里我強調一下,森林覆蓋率是很好的指標,但如果到了百分之百我們就回到原始的狀態了。因此,我們加了一個附加值是指標零覆蓋率。我們搜集到從1990年到2012年的指標數據,但是這些指標是非常有限的,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找得不全。
在計算方法方面,我們選的是權重的辦法,是絕對值的辦法。經過測算我們得到指標數最高和最低的國家,最高的是Sweden。
我們做了國內100個城市的測算,分三級指標共60個,這是由北京市的排名引起的。起初在省一級的測算排名中,北京排第一,其原因在于PM2.5北京按省來算這個指標不存在。但如果按市的測算,北京就排到第7位了,第一是海口。可見,海口是大家值得選擇生活的地方。我們還對來自38個城市的"海歸"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北京"海歸"人數排在倒數第二。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