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為什么我們說的多做的少
2014年11月8日,由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的2014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國際論壇在廣州召開,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彭森、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廣州市副市長王東、神舟數碼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李繼剛等中國智慧城市的政策決策者、行業領袖以及來自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的專家學者齊聚羊城,共同就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盲區和問題建言獻策。艾問傳媒創始人、知名獨立主持人艾誠受邀主持。
以下為部分對話實錄:
艾誠:面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盲區和問題,您認為最有效的對策是什么?
彭森(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我有幾個簡單的建議:1、深刻認識生態城市的含義,樹立正確的生態城市觀。生態城市是一個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體的生態系統,三者應該是互惠共生,相互協調。我們應該從地理角度認識生態城市建設的技術路徑,從經濟的角度認識生態城市的成本與收益。2、要尊重城市的發展規律,改善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發展就是為居民提供宜居宜業的條件,城市要充分認識到吸納人口和保持產業的低成本,是提高城市競爭力最重要的一個條件。3、要改善能源供給結構,加快建筑的節能改造,在用戶端的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實現小規模,小能量,模塊化和分散式的共融,推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規模化應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補充。要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加快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完善綠色建筑的標準和應用體系,擴大執行范圍,逐步提高新建筑的能效水平,嚴格執行節能標準。
艾誠:廣州以2015年建成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先行示范市,那么廣州市目前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什么?
王東(廣州市副市長):廣州的情況大家都了解了很多。這些年廣州的城市化跟整個國家是一樣的,發展速度很快。在全國,珠三角地區都是走在前面的。實際上城市如何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確實是一個非常復雜也非常困難的題目。但是市里面歷任的領導,市委、市政府都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心,而且一直秉承著這個理念在做。200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和戰略規劃就已出臺,到2010年新一輪的總體戰略規劃出臺,我們提出了從擴展到優化與提升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在國內特大城市里面,率先提出不以城市規模的擴展為主的城市發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從2011年開始又提出了打造“花城、綠城、水城”的生態城市品牌,最終的目的就是把廣州建成“低碳、智慧、幸福”的美好家園(博客,微博)。
艾誠:為什么我們說智慧城市建設時會存在“說的多,干的少”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李繼剛(神州數碼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兩多兩少”的問題,第一,說得多,干得少。很多城市申報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因為申報下來項目后可能會有錢,就能做出政績。對于智慧城市的考評機制,應該改變當前寫文檔,專家評審,上級檢查的機制,而是應該利用第三方的市場機構調查,看是否真的為百姓提供了方便。第二,說別人的事多,干自己的事少。政府要推行市場化,希望企業多干事,而企業又提出政府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干好。解決方式其實就是需要政府打造一個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要把規則制定清楚。政府在提供服務的時候,需要把百姓的反饋、評價或者修改意見放在重要位置。對于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必須要有強制性,否則在操作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
艾誠: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其超過實際應用程度的75%時,該城市的GDP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將能增加2.5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經濟增長翻兩番,完全有可能實現“四倍躍進”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可見,智慧城市將是支持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包括“智慧城市”在內的“智慧地球”戰略,即將成為繼“互聯網”之后又一次科技革命。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